《文艺报》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批评

来源 :百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文艺报》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批评标准的选择还是批评对象的选择,《文艺报》都参与其中。十七年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转折期。那么"转折"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洪子诚认为:"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的‘一体化’的目标所作的努力,进入一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王红公英译了大量汉诗,其诗歌创作和翻译具有异质同构性,在"同情"翻译观指导下,译诗尊重汉诗的情感,而不太忠实于形式。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翻译中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一、 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  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呢?首先,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提
高焦虑情绪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英语学习者。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表现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对失败敏感;渴望
文学出版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文学出版制度的形成,是文学发展有序化、正规化、标准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维护文学生态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