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al,HBV)DNA X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因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在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320例患者,移植术后患者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V DNA X区,并做直接测序分析.术后随访1.5~3年.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肝移植前、后HBV X区基因序列都有程度不等
【机 构】
:
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300192,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al,HBV)DNA X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因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在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320例患者,移植术后患者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V DNA X区,并做直接测序分析.术后随访1.5~3年.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肝移植前、后HBV X区基因序列都有程度不等的点突变(5~39),有6例术前与术后同时具有nt1762(A→T)、ntl764(C→A)变异,11例患者同时存在ntl636~nt1741多处位点变异.结论 HBV DNA X区核苷酸nt1762、nt1764双位点变异在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患者中是常见现象,免疫抑制剂不能改变该双位点变异。
其他文献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目前已经成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金标准手术[1].但也存在不足,胆管损伤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2]。
胰腺类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从2006年5月到2008年3月间共收治胰腺类癌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 对小儿肾母细胞瘤以病毒样颗粒为载体的新型疫苗进行初步研究,为该肿瘤的治疗以及替代手术后放疗和化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克隆编码小儿肾母细胞瘤WT1表位肽HLA-A*2402、HLA-A*2402x,将其融合到乙型肝炎核蛋白基因片段上,运用棒状杆菌表达系统对融合蛋白进行表达。结果细胞病变显示病毒重组,SDS-PAGE显示目的蛋白的表达,电镜下可观察到目的蛋白。结论小儿肾母细胞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治疗对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3年8月至2002年2月间收治的107例局部复发再治疗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组(A组)32例,单纯手术组(B组)37例,单独辅助治疗组(C组)38例,三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9.3±20.7、44.4±25.4、52.9±29.1岁.A、B、C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8、14.6、1
粘连是正常组织在遭受各种损伤引起炎性渗出液、出血等情况后,造成相邻分隔组织异常粘着,使伤处活动受限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术后组织粘连自有手术史以来一直存在.和愈合一样,粘连也是组织修复的一种结果;但不一样的是,粘连是修复过程中失代偿造成的。
患者男性,1个月,因右腹股沟及阴囊包块1周,阴囊红肿破溃,大便外漏1 d急诊来院.父母1周前发现患儿阴囊出现一包块,不能回纳,且伴患儿哭闹、恶心、呕吐,当地医生建议用热敷治疗,后腹胀减轻,局部出现红肿疼痛,一天前阴囊破溃,且有大最粪便白阴囊外溢于2005年8月10日以"右腹股沟斜疝,肠坏死,肠漏"收入院治疗。
弥散性肝动脉门静脉漏是少见的疾病,常常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表现之一,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别或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包括:皮肤、肺、胃肠道、脑及肝脏。
新研究表明HES(130/0.4 hydroxyethylstarch)不仅能较好的维持胶体渗透压,同时通过"阻塞"作用阻断微血管白蛋白渗漏现象[1]。
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目前已形成多种手术径路,其中胸前壁乳晕径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优点是可同时对双侧甲状腺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操作套管穿刺孔位置隐蔽,美容效果较佳,但胸骨前小切口易形成瘢痕疙瘩或粗大的增生性瘢痕,使该术式的推广受限[1].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部胀痛半个月入院.病程中饮食及睡眠正常,无乏力、发热、多汗、骨疼、鼻衄、牙龈及皮肤出血,大、小便正常.既往史:肾脏多发性囊肿病史25年.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无贫血貌,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腹软,胸、腹壁浅静脉无曲张,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5 cm,质韧,表面凹凸不平,无压痛,脐周未闻及摩擦音.双下肢不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