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 医生为何给我开精神科的药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胃肠不适的患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先去的消化科,查了一圈没查出问题,兜兜转转地去了精神心理科,服药后反而好转。虽然问题解决了,但也总会纳闷这精神科的药怎么就治好了胃的不舒服?
  胃不舒服不一定是胃病
  一般来说,当身体某处出现了问题,该部位就会有相应的症状。如胃部不适可能预示着患了胃病,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临床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病症,它以胃肠道不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症状反复出现使患者很痛苦。其實这并不是胃部疾病,而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可能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胃部,也可能有异常的皮肤感觉、胸闷和头晕眼花等。由于无法通过医学手段查出具体病因或查出的问题无法解释这些症状,患者辗转就医并执着于找出具体问题,久而久之,对工作和生活均造成很大影响。
  精神科的药没有成瘾性
  存在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有时会被综合医院的医生推荐到精神专科,并给出药物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会逐渐好转。但在精神科就诊,患者一开始可能并不接受躯体形式障碍这样的诊断,对于精神科的药物治疗也有些抗拒,容易联想到“依赖”“成瘾”这些字眼。
  其实,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参与体内神经递质的调节,使其恢复正常水平。大部分精神科药物(除苯二氮?类药)突然停用时,患者的身体无法立刻适应,便出现一些原有症状的反跳,但这并不是戒断反应,而是普通的停药反应。停药反应通常具有自限性,几周后便会自行缓解,当然这个过程只要适当地降低减药速度便可以避免。
  精神科的药≠止痛药
  躯体形式障碍虽然表现为多种形式的不适感甚至疼痛,但其实患者是没有具体躯体疾病的。在病因上躯体形式障碍和焦虑、抑郁等疾病的机制有共同之处,很多患者在经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后也常伴发焦虑和抑郁,所以医生通常会为患者使用抗抑郁药来治疗。抗抑郁药缓解患者躯体不适主要和体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调节有关,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类止痛药和与前列腺素生成相关的非甾体抗炎药的机制完全不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并不适用所有的疾病,精神疾病也可能表现为躯体上的不适。对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需要精神科的药物来治疗。而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并非是止痛,而是改善和调节体内异常的神经递质分泌状态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停药期只要缓慢减药,便可以避免停药反应,以免造成更多的不适感。
  症状刚消失 别急着停药
  躯体形式障碍的药物治疗需要一段时间后方能起效,因为药物对神经递质的调控需要累积足够的量才能质变。当然,起效的时间长短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所以治疗初期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治疗效果,这时往往需要患者耐心等待,给药物充分起效留够时间。
  药物起效后症状开始缓解,有些患者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躯体形式障碍也和感冒一样,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了。其实不然,药物产生的疗效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巩固,让患者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如果过早停药,药效消失后症状会再次出现,反复波动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其他文献
生于1716年的袁枚,于33岁那年辞官归隐,幽居随园,享年82岁。总结袁枚的养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不妨称其为随园“五不”养生法。  脚不歇 喜欢运动、爱远足是袁枚年轻时就有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住进随园后,他每天总要抽出时间来锻炼身体。除了通常的打拳、舞剑外,他还特别喜欢田间劳动,躬耕播种、松土除草无所不能。正是得益于平时的锻炼和远足,才让袁枚的一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
教授拿着一杯水微笑着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杯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高声猜测,从100克到300克不等。教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说:“绝对的重量并不重要,其实它的重量取决于你拿这个杯子的时间。如果你拿一分钟,会觉得它很轻;如果拿一小时,你的胳膊会有些酸痛;如果拿一天,你的胳膊肯定麻木了,当然也许你根本就坚持不了一天。总之,它的重量没有改变,但是你拿的时间越长,就会感觉杯子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