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在阐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7-1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历史之目的。
2.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少老师的提问带有随意性和惩罚性。随意性提问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不屑去回答。惩罚性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也由此对问题产生了对抗性与恐惧性。这也是为什么年级越高举手同学越少的原因。二是学生迷信书本和老师的的权威性,只愿怀疑自己而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导致现在的学生不会问,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了记忆知识的工具了。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探索。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散失。
3.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举措。要知道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问题意识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现在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潜力正在失去,应试教育总是规劝学生不要去幻想,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如何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内化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习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在做中学,它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实际收效为主导,要重过程而轻结果,使历史学科成为促进学生今后发展的途径和载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奇而生疑,产生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学生明白提问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好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的关系,使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出带普遍性的问题,找到规律。教师还可使学生从认识感性问题向理性问题发展,感性问题是不能用正确概念来表述的问题,边界模糊,初中学生提问大多处在这一阶段,要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问题才真正具有价值。
最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提问,不要扼杀学生思维提问的火花。初中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要知道这是学生头脑里想出来的,是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究的,这正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所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实行鼓励性的评价,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造点,要象年青的父母看待新生儿的一举一动那样去充分地肯定赞赏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可能还会使教师产生尴尬,教师会无法满足学生的提问要求。这里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因为现代社会,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同等的,教师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也是一名学习者,不可能全能,教师的责任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要把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四度”做出一定的尝试。
第一是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让问题变得更易回答。
第二是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有一次,我在总结《鸦片战争》时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会爆发鸦片战争吗?很多学生回答“不会”,还分析了许多理由。其实我后来只补问了一句:英国人打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生就恍然大悟。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然而这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第三是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列出提纲:“火烧圆明园”说明什么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如何评价俄美的“调停”?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越学越有劲。
第四是密度。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然而,如同所有真理跨过一步将会变成谬误一样,不恰当的提问必有悖于上述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7-1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历史之目的。
2.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少老师的提问带有随意性和惩罚性。随意性提问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不屑去回答。惩罚性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也由此对问题产生了对抗性与恐惧性。这也是为什么年级越高举手同学越少的原因。二是学生迷信书本和老师的的权威性,只愿怀疑自己而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导致现在的学生不会问,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了记忆知识的工具了。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探索。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散失。
3.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举措。要知道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问题意识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现在学生的好奇好问的潜力正在失去,应试教育总是规劝学生不要去幻想,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如何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内化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习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在做中学,它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实际收效为主导,要重过程而轻结果,使历史学科成为促进学生今后发展的途径和载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奇而生疑,产生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学生明白提问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好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的关系,使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出带普遍性的问题,找到规律。教师还可使学生从认识感性问题向理性问题发展,感性问题是不能用正确概念来表述的问题,边界模糊,初中学生提问大多处在这一阶段,要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问题才真正具有价值。
最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提问,不要扼杀学生思维提问的火花。初中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要知道这是学生头脑里想出来的,是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究的,这正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所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实行鼓励性的评价,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造点,要象年青的父母看待新生儿的一举一动那样去充分地肯定赞赏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可能还会使教师产生尴尬,教师会无法满足学生的提问要求。这里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因为现代社会,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同等的,教师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也是一名学习者,不可能全能,教师的责任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要把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四度”做出一定的尝试。
第一是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让问题变得更易回答。
第二是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有一次,我在总结《鸦片战争》时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会爆发鸦片战争吗?很多学生回答“不会”,还分析了许多理由。其实我后来只补问了一句:英国人打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生就恍然大悟。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然而这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第三是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列出提纲:“火烧圆明园”说明什么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如何评价俄美的“调停”?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越学越有劲。
第四是密度。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然而,如同所有真理跨过一步将会变成谬误一样,不恰当的提问必有悖于上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