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高:领军中国书法新时代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志高,1945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现为第五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上海市书写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兼职教授。先后为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书画家》杂志副主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大事记》办公室主任。
  宛如亲人的书法大家
  7月22日,突然接到采访任务,采访著名书法家——周志高。收到消息后,我激动不已,再三确认采访人物是否中国泰斗级书法名人周志高,领导肯定的回答让我不敢相信——笔者即将能采访到这位书法界的佼佼者。周志高老师可是当代中国书法历史流程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书法界被誉为“海上重镇”。
  次日清晨,我们早早的赶到中国美术馆,期盼能早点见到周志高老师。当天刚好是美术馆展览活动,在等待老师的间隙,随意参观了展览馆的作品,在展厅三楼我们看见了周志高老师的几幅作品。笔力坚挺、笔走龙蛇、一字见心,无处不彰显着大家风范。眼看时间差不多,我们便往一楼门口处等候。不多时,远处一个带着眼镜面带笑容的老者朝我们走来,我一眼便认出了是周志高老师。他向我们挥手,亲和地与我们握手问候,还十分热情地领大家去观赏展览馆里他的新作,并耐心且详细地讲解他作品的初衷、灵感以及作品内容的含义。他的亲和,让我感觉犹如亲人般温暖。如今已花甲之年的他身体硬朗、思维敏锐开阔,让我总误解他仅仅是而立或为惑之年而已。
  在周志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赏了美术馆里关于他的所有参展作品。当我举起相机,迫不及待拍着老师的作品时,他眉开眼笑地说:“不用急着拍,下午来我家,到时候有你拍的,咱们还可以坐下来慢慢聊。”他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亲和,不带威严和距离感,我想这才能称得上大艺术家风范!第一次的接触,让我更迷恋这位书画界的偶像了。
  下午我们如约而至,周志高热情洋溢地迎我们进门喝茶。他的家真如他所言,摆着、挂着满满都是他的作品,连玻璃门上都刻着他的书法,周志高说:“这是我让做门的师傅,给我特制的,上面是我自己的书法。”他是一个赋有创意的人,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老师家里书架、门框上都隐藏着“秘密机关”,在设计这些书架、门框时,他让工匠师傅在里头镶嵌了一层铁,他这奇怪地想法,只是为了满足他写好作品后,方便把作品用磁块吸附在墙上风干墨迹。这小小的创意,既不占地方又显得整齐大气。这足以证明,周老师不仅是个书法大家,还是个聪明的发明家。
  初学书法,遇上恩师
  待我们把设备准备就绪后,周志高老师整理一下着装,淡然大气地落座,讲起他与书法的故事。
  周志高出生于扬州兴化县,兴化县地方不大,却人才辈出。这里前前后后孕育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像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清代文人刘熙载等。这或许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巧合,亦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前人的成就潜移默化影响着周志高走上书法之路。周志高出生于解放前,对于初次接触毛笔,他回忆道:“五六岁时,我的老师都是从私塾出来的。那时刚流行钢笔,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要用毛笔写字。刚接触毛笔的时候,就写点简单的小楷。对于我们这种农村中的农村,那时我们家买不起笔墨纸砚,就用木板涂层黑漆,大概6开那么大,漆好后再在上面写字。”周老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他的书法生涯。
  未来是未知数,人生充满变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对于周志高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时候他12岁,有幸折转到上海读书。这个城市给予了周志高更好的学习环境。初中毕业后,周志高考上了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采访间隙,老师喝了口茶说道:“那时,算是赶上了好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通过陈毅元帅报告毛泽东主席批准成立了上海第一、中国第二个书法组织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在上海青年宫连续兴办大型书法班。年少的周志高被吸引到了那里,成为一个书法迷。碰巧当时周志高的启蒙老师胡问遂是沈尹默的学生。胡问遂老师看见周志高勤奋好学,书法博有特色,很有培养前途。便跟周志高说:“周志高,你学得好,我把我的老师介绍给你。”就这样,周志高有幸成为沈尹默的学生,而后他经常去沈尹默家登门求教。那个时候,周志高才十七、八岁,而沈尹默却近八十岁了。如今谈起恩师,周志高感慨系之:“沈尹默老师活到1971年,八十三岁。那个时候我去过他家几趟,拿我写的字给他批改。”周志高感恩的说:“还好青年时代,有这么多大书法家带我走上一条正路,才有如今的发展。如果没有他们的教导,这辈子很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成为自由体。”
  胆大有为,首创中国书法第一刊
  周志高从学校毕业后,当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他用心付出把他负责的班级培养成学习成绩最好的班。正因为如此,加上当时他又是团员,就被留下来,在上海东源县工作。刚开始周志高负责复制齐白石的画,还有把雷锋的字剪下来拼做成学生字帖,那是全国第一本学生字帖。这便是周志高走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周志高工作没多久,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书法被作为“四旧”横遭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1971年1月,周志高第一个在上海组织起工家兵书法通讯员学习班,二、三年后规模发展到100多人。文革时期,做这些事是有危险性的,但周志高胆子大。如今他笑着说:“当初也是遇到阻拦的,有人要举报我发动学生权威。那时胆子大,我便与之据理力争,说毛主席讲过无产阶级要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引用毛主席的话,还是很起作用的。后来他们就说,这次算了,下次不允许。”
  周志高的性格便是这样的疯狂而大胆,敢想敢为、无所畏惧,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创办中国书法界里的五个“第一”,引领了整个中华地区的书法文化的发展。在1974年的时候,香港出来本《书谱》的杂志,传到周志高手里是1975年,当时他看到了杂志后,内心深有感触,我泱泱大国,中华书法的起源地,却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法杂志。反而台湾有,日本有,韩国有,香港也有了。周志高激昂地说:“那时,我第一时间召集我给上课的一百多名工农兵,与他们探讨了这事,大家都慷慨激昂。那时我们下定决心击败一切困难,一定要创办一本书法杂志。”当下周志高主动请示他所在的出版社向上海市有关部门写报告,最终批下来了。就在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第一期出版了。周志高喜形于色回忆道:“那时第一期就印了5万本,第二期印了10万本,第三期印15万本。当时连中央领导都写信激励我们,中央的副总理陈慕华给我们写信,说要订一本杂志。还有当时国家出版总署最高领导王匡,写信称赞道,‘你们上海填补了我们出版社的这一块空白’,并鼓励我们好好创办下去。”   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就在周志高带领下,在中央领导们的鼓励创办下,良好的运作了起来。一本杂志,其实就是一面旗帜。《书法》杂志的主编周志高,无疑就是一名旗手。他凭借《书法》杂志这个平台,为复兴书法艺术事业,摇旗呐喊。
  五个第一,
  引领当代书法振兴
  在当代书法振兴的时期,周志高用他敏锐的眼光、独到的智慧创造了中国书法上五个第一,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
  1977年6月创办了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书法》杂志的创办,促进了书法篆刻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普及、大发展。周志高从中得以信心,在1979年率领推动、主办了全国4个第一的大型书法活动。
  1979年,在周志高的构想发起下,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书法大赛,一时间轰动全国,天下云合响应。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八岁小孩,共一万五千多人参加了这次大赛。最后夺下桂冠的是一个光绪末代的百岁老人苏局仙,他临写王羲之的《兰亭序》获得一等奖。
  1979年全国第一届书法大赛的成功举办,使周志高更坚定了振兴中国书法艺术的信心,他又乘势而上在1980年筹办了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周老师眼眸深邃,回忆道:“当时本来计划要在北京办展的,但资金需要2万,当时的2万比现在的200万还要多,最后改到了沈阳举办。”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周志高是一向是不服输的人,越挫越勇。不管是办杂志也好,举办活动也罢。困难和挫折是难免不了的,但他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把一件件困难事演变成漂亮事。
  1981年,年仅36岁的周志高又准备精心筹划全国书法学术讨论会。他亲自到书法圣地浙江绍兴市考察,由《书法》杂志牵头,在绍兴市文化局的协助下,请了刚刚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舒同、副主席陈叔亮、沙孟海等人与会主持和领导。对于成功举办的场景,周志高回忆道:“当时中宣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洋在人民大会堂讲得第一句话就是,很对不起在座的书法家们,今天中国书法协会成立,终于你们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家。”这次中国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从理论学术的高度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
  1983年,周志高又一马当先,主动筹划了中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篆刻征稿评比的评委是18位老前辈,有西安和广州等地评委。该次评比在苏州成功举办,评选出了10名一等奖。这便是周志高老师目前首创的第五个“第一”。
  对未来的期许,满怀信心
  中国当代书法的推广和发展,周志高功不可没。如今回忆起在书法上的贡献,周志高还是心存遗憾的,“我希望上海在书法领域上能更加辉煌,目前长三角还没有举办过大型的书法展览,之前只有在沈阳举办过。我一定要在江浙沪举办一次大型书法展。我已经给书记写信了,希望11月份能在上海举办一次书法展。同样也希望12月份能在广州举办一次。”周志高慷慨激扬道:“毛主席讲过,笔杆子、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两杆子。我们拥有笔杆子,就应该大力宣传,把中国书法弘扬光大。”
  采访完这位启动当代书坛振兴的大书法家——周志高,如今回想起来,内心的激动依旧不能平复。他是一位胆大心雄、敢想敢干、不服输的新一代中国书法家,不愧是中国当代书法弘扬第一人。笔者深信,有这位“海上重镇”引领我们中国当代书坛的发展,中国书法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公民生命安全,如何减轻灾害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灾害不可阻止,但人类可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对策减轻其影响。在各种减灾措施中,教育和培训是不可分割的关键措施之一,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
在这个总面积170000平方米的北京望京留学创业园中,聚集了100多家由归国留学生创建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这里正成为“海归”们实现创业梦的一个缩影。  国内环境吸引“海归”创业者  “刚回国时,对优惠政策不了解。直到后来有电话打来询问,我才知道了‘凤凰计划’。”回忆起初回国时的创业经历,全维智码集团总裁张涛颇有感触。张涛大学毕业后曾在德国大众、美国IBM等多个知名公司工作。2003年,他回国创建了
2013年4月22日下午16:10,认证信息为“李宁基金会秘书长张健”的新浪微博账号@KinZHang99发布了一条消息,“沉痛哀悼李经纬先生,原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经纬先生因病于2013年4月22日13点56分在三水病故,享年74岁。”  直至临终,这位健力宝的创始人都不能释怀,当初政府为何将健力宝卖给别人,而不是他。李经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对得起三水,对得起员工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经历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美誉为“小重庆”。  磁器口产业发展现状  如今的磁器口,文化底蕴丰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按照“云南有丽江、江苏有周庄、重庆有磁器口”定
离望京不远,一座座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掩映在茂密的绿荫中。每天奔走于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之间,突然来到这样的“世外桃源”,有欣喜亦有慌张。欣喜是在这闹市中竟然还能找到这么一方静谧之处,慌张则是生怕它会如幻影般消失的不安。  这中间的一间便是“QIUCI ARTS”设计工作室。它的主人名叫乙藏。  曾经年少  之所以叫“QIUCI ARTS”,是源于乙藏从小与丘兹文化、与绘画相识的深厚渊源。乙藏的故乡在新疆
《冰川时代5》不仅是今年暑期档的压轴戏,也是这一系列的完结篇。自2002年的第一部诞生以来,已经过去了14个年头,累积3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使其获封全球最卖座系列动画电影,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然而,外界对于该系列的评价却是逐部递减。  如今收官在即,想来叹息和舒气的观众都不在少数。  在《冰川时代5》中,小松鼠奎特继续惹麻烦,这次它追逐橡果的本事真的上了天。因为误启动了宇宙飞船,导致一颗小行星轨迹发
探究学习是地理新课程主要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地理教材的探究性即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编排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探究学习,使他们掌握地理探究方法,提升地理探究能力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英国初中地理教材《视野》的探究性特征明显。这套教材的探究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教材的地理探究通常以具体的情境作为引导,且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二是教材的探究内容多样,诸如通过野
近日一则励志视频在微博推出之后迅速蹿红网络,视频的主角并不是明星,而是一位80后的电子商务创业青年才俊。  他本质低调,他明白“枪打出头鸟”,他更明白“我是CEO,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参加电视节目,他做CEO营销。他就是聚美优品CEO陈欧,一个卖女性化妆品的男人,他为自己代言。  游戏里的第一桶金  陈欧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16岁之前,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读书、生活。直到他以全额奖学
据《九派新闻》和《法制晚报》报道,央视主持人赵普已正式申请从央视离职。  11月1日晚的《晚间新闻》是赵普10年的央视主播生涯的句号,“赵普在北京,祝您平安”这句温暖的话也将不会再在央视出现。赵普同事王石川透露,赵普辞职后将回归母校中国传媒大学。  赵普传奇成名路  据传这位中国顶级电视媒体的新闻主播,曾经只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保安!但他本人后来澄清说未做过保安,据说是当时下岗之后,由于人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