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普遍采用了“小单元”的教材编排方式。教材在编排时设置小单元,可以使内容相对集中、知识点更加突出,体现了多元的教育目标,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研究数学。但在新教材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小单元”教学日渐成为教师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它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以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日常教学中面临的“小单元”教材编排方式所产生的一些挑战作阐述,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挑战之一:教学内容跳跃大。知识链接受阻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新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的链接,层次感、整体感都很强,同时具有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点跳跃性大等特点,一方面深受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共编排10个单元教学内容及3次实践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小单元”,如“认识负数”、“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等。这些内容在安排上跳跃性较大,往往在学习两三个课时后又进人了下一单元的学习,一些学生无法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容易产生学习断链。
应对策略:建立整体思维,理清教学主线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单元的教学主线,将“小单元”置身于“大框架”中,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
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是在四年级学习了“列表”、“画图”,五年级学习了“列举”、“倒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虽说只有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看起来很小,但例题和习题合起来却多达十几种题型。按照以前教学应用题的思路,这么多内容至少要上一两个星期,是个典型的“大单元”。但从“解题策略”这一新教材编排思路出发。这个单元的主线又很单二,那就是紧扣“假设”这一中心,让学生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为此,我们对此单元进行了如下定位: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二课时,进一步拓展和扩散,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用假设策略解决其他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解题策略。这样,从点到面、由扶到放、主线明、层次清,教学有了章法。
挑战之二:知识保持时间短,调用知识储备困难
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对学生所学的内容集中复习多,穿插复习少;结果重现多,过程重现少,造成学生知识遗忘快、知识保持时间短。特别在小单元教材编排方式下,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将会造成学生调用知识储备困难,影响进一步的学习。
例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单独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逐步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安排每册学习一种单一的解题策略,极易造成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法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
应对策略:注重前引后渗,再现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相关内容的彼此关联和前引后渗,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系统的眼光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教学“倒推”策略前,要唤起学生在数的运算以及生活中多次运用倒推的体验,促使学生把直观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在教学“倒推”策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理清条件和问题。加深对倒推策略的理解;在后续学习中,要重视让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把所学知识通过问题载体串联起来,在教学中不断重现,可以让学生看到局部知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高知识整体保持的效果。
挑战之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探究尺度把握不好
新教材内容丰富,涉猎面广,重要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采用螺旋上升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准教学目标,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例如,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的情况下肆意拔高教学要求,把原来的猜想拔高成运用,要求了解的内容拔高为理解或掌握,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将导致常态教学走向数学竞赛的倾向,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
应对策略:读通读懂教材,明确教学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认为:“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编者对例题、习题设计的意图何在,在其背后应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去深刻领会。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苏教版教材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一些常见的和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不断体验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使用和选择策略的自觉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策略的载体,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里的“问题”是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竞赛题”,这个尺度应把握好。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方可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教学效果更显著。
挑战之四:教学起点不明。课堂泛泛而教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活动充分预设,但课堂中无视学生的真实反映,要么做姜太公钓鱼状,要么忽视学生的“过早知道”,课堂如同教师的秀场。教室里看似热热闹闹,但这样的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有活动而无实效。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对“小单元”的教学起点认识不清;二是部分教师总习惯于只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认为自己就是那张白纸的设计师,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应对策略: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首先要选择好教学的起点,贴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行走。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画图”策略,是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的“现实起点”。部分学生无需借助“画图”手段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的“可能起点”。教学时要在学生的“现实起点”和“可能起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找准教学起点,通过充分备课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尝试练习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谈话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之,“小”单元的教材编排方式蕴藏着“大”文章,教师必须正视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积极探讨应对策略,注重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注重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在协调、互动中实现“小单元”教学的新跨越。
责任编辑:陈国庆
挑战之一:教学内容跳跃大。知识链接受阻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新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的链接,层次感、整体感都很强,同时具有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点跳跃性大等特点,一方面深受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共编排10个单元教学内容及3次实践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小单元”,如“认识负数”、“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等。这些内容在安排上跳跃性较大,往往在学习两三个课时后又进人了下一单元的学习,一些学生无法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容易产生学习断链。
应对策略:建立整体思维,理清教学主线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单元的教学主线,将“小单元”置身于“大框架”中,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
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是在四年级学习了“列表”、“画图”,五年级学习了“列举”、“倒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虽说只有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看起来很小,但例题和习题合起来却多达十几种题型。按照以前教学应用题的思路,这么多内容至少要上一两个星期,是个典型的“大单元”。但从“解题策略”这一新教材编排思路出发。这个单元的主线又很单二,那就是紧扣“假设”这一中心,让学生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为此,我们对此单元进行了如下定位: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二课时,进一步拓展和扩散,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用假设策略解决其他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解题策略。这样,从点到面、由扶到放、主线明、层次清,教学有了章法。
挑战之二:知识保持时间短,调用知识储备困难
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对学生所学的内容集中复习多,穿插复习少;结果重现多,过程重现少,造成学生知识遗忘快、知识保持时间短。特别在小单元教材编排方式下,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将会造成学生调用知识储备困难,影响进一步的学习。
例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单独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逐步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安排每册学习一种单一的解题策略,极易造成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法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
应对策略:注重前引后渗,再现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相关内容的彼此关联和前引后渗,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系统的眼光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教学“倒推”策略前,要唤起学生在数的运算以及生活中多次运用倒推的体验,促使学生把直观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在教学“倒推”策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理清条件和问题。加深对倒推策略的理解;在后续学习中,要重视让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把所学知识通过问题载体串联起来,在教学中不断重现,可以让学生看到局部知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高知识整体保持的效果。
挑战之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探究尺度把握不好
新教材内容丰富,涉猎面广,重要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采用螺旋上升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准教学目标,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例如,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的情况下肆意拔高教学要求,把原来的猜想拔高成运用,要求了解的内容拔高为理解或掌握,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将导致常态教学走向数学竞赛的倾向,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
应对策略:读通读懂教材,明确教学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认为:“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编者对例题、习题设计的意图何在,在其背后应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去深刻领会。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苏教版教材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一些常见的和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不断体验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使用和选择策略的自觉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策略的载体,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里的“问题”是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竞赛题”,这个尺度应把握好。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方可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教学效果更显著。
挑战之四:教学起点不明。课堂泛泛而教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活动充分预设,但课堂中无视学生的真实反映,要么做姜太公钓鱼状,要么忽视学生的“过早知道”,课堂如同教师的秀场。教室里看似热热闹闹,但这样的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有活动而无实效。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对“小单元”的教学起点认识不清;二是部分教师总习惯于只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认为自己就是那张白纸的设计师,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应对策略: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首先要选择好教学的起点,贴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行走。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画图”策略,是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的“现实起点”。部分学生无需借助“画图”手段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的“可能起点”。教学时要在学生的“现实起点”和“可能起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找准教学起点,通过充分备课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尝试练习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谈话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之,“小”单元的教材编排方式蕴藏着“大”文章,教师必须正视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积极探讨应对策略,注重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注重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在协调、互动中实现“小单元”教学的新跨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