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三维目标对激发培养学习动机的作用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引起、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性的来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 目标教学中,新教材的做法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新教材的做法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学得轻松,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教学中,教材也有大量创新,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学起来有味,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着力展现“重过程”,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感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使难点不难学,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逸仙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借本文对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进行相关论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一、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背景  养成教育的一切出发点与措施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养成教育的实施,才能减少养成教育的盲目性,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2月在南京市职业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所在学校的问卷结果,并与其他学校进行了数据比较后,得出职校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法治观方面存在的五个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职校生;问题  2014年12月,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对旅游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摘 要:本文从湖南省花垣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花垣民族中学”)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认真探索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三阶段,即复杂的课堂改革问题先简单化,简单化问题精细化,精细化问题规律化;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注重,一重课堂教学与评价,二重校本教研,三重新常规教学管理。  关键词: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简单化;精细化;规律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个学校都在大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借用马克思的一个比喻:德育存在于历史教学之中,“就像价格是同商品一起存在着一样”。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对语文德育的艺术境界有过生动的描述:许多胸怀育人大目标的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
摘 要: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出发,以教材为载体,以儿童为本位,探索辩证性的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灵活把握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近与远、深与浅、纵与横、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从实践层面,依次着力于课堂预设、教学策略、内容重组、自主体验,以此来论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辩证性复习教学。  提及小学英语复习课,人们想起的辞藻莫过于“枯燥、乏味、无聊、累”等。学生有背不完的单词、做不完的试题;老师有讲不尽的语法、改不尽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最宝贵而美好的时光。孩子如果在早晨入园时,情感得到了满足,情绪得到了稳定,不良因素得到了控制,那么,在全天的学习、生活中,孩子都将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抓住晨间谈话时间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学期我在晨间谈话中尝试了一些新做法——利用微信促进家
沐浴着春的阳光,宝宝们在幼儿园的绿色中自由“驰骋”,玩累了,变成一列“小火车”,走进盥洗室,解小便、洗手。看着男孩们轻松自如的小便,站在门口的我心中默默地说:“宝宝们,你们可真能干!”不知不觉,初入托班时男孩小便的情境历历在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目标明确提出: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厕能力是孩子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托班时期正是培养的最佳时期,于是我将如厕习惯的培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批判思维开始萌芽,逐步进入心理上的“叛逆期”,陈旧的说教式德育显然已经落伍。因此,从多层面创新德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一、言传身教,用爱唤醒心灵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作为小学生
摘 要:丰富的课堂信息的生成要求教师有开放的心态、容纳百川的气量,并积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放飞思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喜学、乐学、会学、善学,力求做到快乐课堂快乐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表真情实感的舞台。  关键词:问题情境;喜学;乐学;会学;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摘 要: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研究把握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作者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充满指点江山的激情,旨在解决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恰当有效运用的问题,意在塑造一种教学语言的使用范式。  关键词:教学语言;锤炼;运用;高效课堂  一、问题缘起  近年,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