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单元主题图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主题图按知识结构可分为单元主题图、例题主题图和习题主题图。所谓单元主题图是指在每个单元的前面,以半页、整页或两页合并的形式安排的主题图,或一幅与数个例题有关的主题图。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中,编者安排了大量的单元主题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单元主题图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1.对单元主题图弃之不用。一部分教师认为,单元主题图中的知识将分散在后面的例题中进行教学,为节省时间,就直接进入后面的例题教学;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单元主题图中的信息容量较大、涵盖面广,低年级学生难以把握,就直接打退堂鼓,干脆不教。2.对单元主题图使用不当。有些教师往往只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为创设情境,使主题图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使用简单化;有些教师引导不当,使低年级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漫无边际、流连忘返,出现教学时过分铺展的现象。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单元主题图,如何更好地发挥单元主题图的价值功能,让单元主题图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呢?本文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其的认识,谈谈单元主题图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单元主题图的功能价值
  
  单元主题图跟其他主题图一样,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思想性、启发性等功能,但它还具有其他主题图没有的特殊功能价值。
  1.单元主题图具有整体性
  单元主题图与例题主题图、习题主题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整体性。单元主题图中的信息,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这一特点从许多例题主题图是单元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有关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来。如二年级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单元主题图是一幅游乐园图,图中主要提供了四个情境:看木偶戏、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和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这一单元中的3个例题的情境就是选自上面四个方面内容。
  2.单元主题图具有功能性
  在单元主题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独立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单元主题图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单元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单元主题图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功能,凝结着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运用单元主题图展开有效教学。
  策略一:呈现时机灵活
  一般来说,例题主题图与习题主题图,教师都会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教学,并且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但单元主题图贯穿于整个单元始终,交融在多个课时内容里,呈现时机应更灵活。
  1.新授时呈现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新授时有些单元主题图可放在单元教学开始时使用,有些可放在突破重难点时使用,有些则可放在课末练习巩固时使用,也可以多次使用。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班级实际,考虑什么时候呈现更合理有效。如一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百羊图”,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件出示8枝铅笔,这里有几枝铅笔?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枝铅笔,我是从1、2、3……8这样数出一共有8枝。
  生:还可以两枝两枝地数。2、4、6、8。
  师:老师帮助把2枝2枝圈在一起。
  师:课件展示20枝铅笔,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枝铅笔吗?怎么数?
  生:我两枝两枝地数。2、4、6、8、10、12、14、16、18、20。
  生:可以5枝5枝地数。5、10、15、20。
  师:帮助5枝5枝圈在一起。
  生:我还可以10枝10枝地数。这样很快,数两次就可以了。
  师:小朋友真有办法,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枝一枝、两枝两枝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枝五枝、十枝十枝地数,下面我们就十枝十枝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课件演示:10枝一捆,10枝一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82枝铅笔。
  师:8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猜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课件呈现百羊图,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不过,要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正确,开始。
  生:活动后汇报,把10只圈一圈,一共有10个10只羊,就是100只羊。
  ……
  执教者把教材原有单元主题图放在学生充分感知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之后再呈现,学生深刻感受到数量较多时十个十个数方法的优越性,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感知100里面有10个十,同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数出图中这么多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复习时呈现
  复习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整体性强的特点,呼应新授时的教学,让这些信息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综合练习的绝好素材。如二年级上学期《两位数加两位数》主题图提供的学生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景图。编者安排了三个跟主题图密切相关的例题:二(1)班与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二(3)班与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二(1)班与二(3)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前两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三题是进位加法。在复习时,教师可再次利用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独立解决。看谁发现、解决的问题最多?
  生:二(1)班36人,二(2)班30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6 30=66(人),没有超过70人。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二(1)班36人,二(4)班34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6 34=70(人),刚好是70人。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0 35=65(人),没有超过70人。二(2)班和二(3)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二(2)班30人,二(4)班34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0 34=64(人),没有超过70人。二(2)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二(3)班35人,二(4)班34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5 34=69(人),没有超过70人。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二(1)班36人,二(3)班35人,两个班一共有几人?36 35=71(人),超过70人。二(1)班和二(3)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生:先算出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几人,看看有没有超过70人,然后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几人,看看有没有超过70人,再算二(1)班和二(4)班……
  师:从主题图我们发现了六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下面大家总结一下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
  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了。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涵盖了主题图中所涉及的问题,而且进行有序思考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这样不仅梳理了本单元知识,还避免了复习计算时枯燥乏味的单一练习。
  策略二:呈现方式多样
  单元主题图所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单元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动态呈现
  人教版教材中,第一学段安排了不少几何知识的教学,而低年级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相对薄弱。因此,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演示,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平移与旋转》的主题图是一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图,图中有摩天轮、高空缆车、小火车等学生感兴趣的游乐项目,但要发现数学意义上的平移与旋转就比较困难。一位教师对“平移与旋转”的主题图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仿真场景,激发兴趣
  将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形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说一说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并用手比划一下。
  (3)揭示特点,形成概念
  ①分类:根据运行方式的不同,将活动进行分类:大风车、摩天轮、旋转木马这些活动分为一类;小火车、滑滑梯、高空缆车这些活动分为一类。
  ②展示特点:重点展示小火车的运行方式——沿直线进行移动。
  ③揭示概念:像小火车、滑滑梯、高空缆车这些活动都是沿直线移动的,这种现象叫平移。
  (4)回归生活,加深理解
  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②做一做,做几个表示平移的动作。
  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把静态的图面进行动态的演示,学生从动态演示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现象,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2.分层呈现
  单元主题图往往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将这些对象和事物从主题图这一大背景中“分解”出来,实施教学。如二年级下《乘法的初步认识》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有过山车、小火车、摩天轮等游乐项目,信息量大,学生很难找到相同加数,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化的游乐场,说说有哪些游乐项目。接着隐去其他画面,重点呈现过山车场景:每排2人,一共6排,算一算坐过山车的人数。然后排数增至9排甚至更多,计算人数,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乘法的作用。最后,重新出现“小火车”“摩天轮”等活动,算一算小朋友的人数。
  像这样先整体后局部呈现的方法,将对象从复杂的主题图中区分出来,使研究对象的指向更明确,避免了其他对象对所观察事物规律研究的负面干扰。
  策略三:适度拓展改编
  1.适度拓展
  教材中有许多单元主题图,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自主探索、去发现。如二年级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主题图教学中,在解决了“看戏、买面包、玩跷跷板”三个问题后,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图上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吗?
  生:咦,丢沙包的学生人数没有解决?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图中的情景,利用丢沙包的人数,自己编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没过多久,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生1:原来有9人在丢沙包,又来了6人,后来走了13人去看木偶戏,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2:原来有12人在丢沙包,有3人要去买面包,又来了6人,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3:原来有9人在丢沙包,有4人去玩跷跷板了,又来了6人,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4:原来有12人在丢沙包,有3人要去买面包,有4人去玩跷跷板了,又来了6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
  学生一边讲,一边仔细对照图,教师发现学生叙述的情节、所出的数据都与图上所呈现的情景相符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了隐藏在典型例题之外的重要的数学信息。将最初接触主题图时对图意的感知,提升到梳理成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这样适度拓展既巩固了两步计算问题的解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2.灵活改编
  一位教师上三年级下第95页《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课本主题图是这样的:货架上陈列着一些货物,一个小女孩对营业员说:“我要买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她给营业员2元钱,营业员说“找你6角”。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把陈列在货柜上的物品及单价都说出来。教师问,根据这些信息可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要买哪两样物品,并列出小数加减算式。然后学生尝试解决,并汇报解决方法。最后练习时教师还是利用这张图,教师提出,如果你有8元钱,请你任意选择物品,算算自己要付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先独立完成后交流。
  上面这个案例,主题图贯穿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再用主题图编排练习,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要让主题图贯穿整节课,教师不能只做主题图的实施者,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对主题图进行适度改编,合理设计。特别是内容上要“由少变多”,增加信息量。如案例中教师增加了用8元钱买物品的环节,算用了多少钱,可找回多少钱等内容。
  总之,单元主题图是编者精心安排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功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它。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单元主题图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成为单元主题图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成为单元主题图数学活动的体验者。让单元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一、设计故事  龙祉与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突发的交通事故:山路上两辆小轿车正飞速相向而行,即使到了直角拐弯处,双方驾驶员都没有减速,结果,“砰”的一声巨响,两辆车撞到了一起……目睹了事故发生的龙祉与深受震动,回校后便和两位小伙伴谢俊贤、黄英伦说起此事。他们讨论一番后,打算设计一个预警系统,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二、设计者介绍  三、设计思路  结合盘山公路弯道多、拐角角度大的特點,我们三人在
近日,一个超级“巨无霸”邮筒在广州北岸文化码头惊艳亮相,该邮筒高约15米,是中国最大的邮筒据悉。这个邮筒至少可以容纳500万封信件,除了具有普通邮筒的投递功能外,它还收集了市民对广州亚运会的祝福。    最长铁路隧道(57千米)    2010年10月15日,瑞士新圣哥达基础隧道开通,这条长57千米的隧道将成为全球最长的铁路隧道,预计瑞士新圣哥达基础隧道将于2017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火车就
孙幼弘,高中时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一等奖,2003年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2007年本科毕业,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运筹与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获全额奖学金。    我在中学时就有了出国的想法,当时觉得在国外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的环境都比较好一些。而且,父母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父亲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去过美国,我母亲也跟他一起去过。  进了北大以后,跟大家一样,准备出国的话,要先考G
最昂贵的书(约7600多万元)    美国最知名鸟类艺术家奥杜朋所绘制的珍贵鸟类图鉴《美国鸟类》目前在英国伦敦拍卖会上拍得730万元英镑(约7600多万元),创下了图书价格新高。据悉,这本图鉴有435幅精美手绘刻本插图,堪称“无价之宝”    最省钱超级计算机(约1300多万)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目前研制出了一部“最省钱的超级计算机”。这部名叫“秃鹰群”的超级电脑,成本只有200万美元(约1
(主持人):  这是一本保存在河北档案馆的《河北省革命历史大事记》(图一),在这之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尹玉峰、郝清玉。他们正是习近平同志在《知之深爱之切》中提到的,为了家乡和祖国的自由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正定第一批党的工作者。  (短片解说):  郝清玉(图二)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赵村。1924年春,郝清玉和大哥捧玉在正定县城开设了“裕华鞋庄”。当时,正在正定七中读书的郝清玉的姐夫尹玉峰
由题设条件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近几年的高考圆锥曲线大题一般设置两三个小题,其中的第一个小题通常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数学解题能力提高之路应该是崎岖、缓慢而又兴奋的,而对于解题则都会经历:“不会→会→对→快”这个“痛并快乐”且必须接受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的前两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通过,但对于第三步“对”,很多同学会因为“潜意识”的恐惧而退缩或“无意识”的求快而跨越.由此带来的解题失误,着实让同学们“痛心疾首”,但又很“无奈”,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笔者思考:理性的“推迟判断”
人们在自然界里发现了神奇的黄金数——0.618,还发现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现在则又发现了奇妙的“自然数局”。    “自然数周”真奇妙    人们在自然界里,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0.618了:如一些植物两张相邻的叶柄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而研究证实,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更神奇的是,这个数字在人身上也能很容易找到:如
九月份,小朋友们刚刚从小班升入中班,月月从家里带来了几只小螃蟹。班级的自然角来了新朋友,一下让孩子们都兴奋了起来,大家纷纷跑到自然角观察小螃蟹的一举一动。随着探究热情的升高,陆续有小朋友从家里带来小螃蟹。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特别是给小螃蟹命名的活动和探寻小螃蟹受伤原因的活动,充满了智慧和爱心。  活动一 小螃蟹叫什么名字  桃子带来小螃蟹的时候说:“王老师,我带来的这个小螃蟹叫寄居蟹,因为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我们对全校290名六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四个学习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本文从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结果分析和培养建议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 调查分析 培养建议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