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人群策略是针对群体采取措施,通过改变群体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最有效的策略。群体生活方式的传染效应、全人群策略应具有适当性、全人群策略要有可接受性、全人群策略推动具有专业性、全人群策略要有安全性,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传染效应的全人群策略。
全人群策略传染效应适当性可接受性专业性安全性健康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我们传统的医疗只针对个体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救治只能解除单个个体的痛苦,保障个体健康,不能解决疾病给人群带来的困扰,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出并解决导致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遗憾的是,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观点认为风险因素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体自由选择的不健康行为以及遗传易感性,较少考虑政策、措施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即便知道了少运动、大量饮酒、吸烟及不健康饮食会带来危害,真正改变不良行为的人少之又少,指望为了减少慢性病发病的风险而期望个体保持特立独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群体生活方式的传染效应
在群体生活中存在着传染效应。例如,某个个体喜欢抽烟,朋友来聚会和应酬时,他总喜欢把烟递过去,久而久之,与其相接触人群的吸烟水平会提升,这些受影响的人群中若有一些个体自控能力差,自然就达到或超过了平均吸烟量。如果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人提倡拒绝吸烟,那么他对周围人的影响也会是正面的。这种通过社会网络扩散的方式就是传染效应。在传染效应形成的圈子里,一個个体在群体中很难表现出与众不同,群体导向的影响因素不容易发生改变,但是社会的导向和态度可以改变和影响这些因素。例如,商品价格、获得商品的便利程度、时尚、广告以及社会风俗等都会影响人群的生活方式。基于群体生活方式会发生传染效应,改变群体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好的策略。杰弗里·罗斯提出:“我们不能指望个体采纳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使整个人群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人文环境发生一致的改变,这样才能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这就是全人群策略”。全人群策略是针对群体采取措施,通过改变群体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最有效的策略。
二、全人群策略应具有适当性
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通过饮食中不加盐的方式限制食盐摄入量,生活在当下的群体肯定不能接受。但是逐渐减少食盐摄入量,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便可达到控制食盐摄入量的目的。我们在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时也应如此,要懂得循序渐进,在群体可以接受的程度上逐渐推进,最终实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台政策在任何地方或区域内均禁止吸烟,吸烟者无法接受的后果会导致这一政策无法实行。但是如果从鼓励烟民吸低煤焦油烟开始,在吸烟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上逐渐减少吸烟者吸烟的数量,逐步实现禁烟并提高人群健康的目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人群采取的措施要有适当性。
三、全人群策略要有可接受性
如果以全人群为基础,即便中等强度的干预也能得到明显公共卫生效果。全人群策略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像吸烟有害健康这一事实已经被认可,但是烟民们还在继续吸烟。在戒烟或者拒绝吸烟时,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意志经常会动摇,只有吸烟者身体健康出现状况时才会想到戒烟。通过戒烟来改善吸烟者的健康,不会立马见效,短时间内身体健康也不会有所改变。戒烟后可能会丧失生活和社交的圈子,有时会丧失交流合作的机会,缺少了一种应酬方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戒烟者就会使个体拥有了一种与群体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困难,毕竟吸烟者与医生在判断吸烟与戒烟利弊关系的角度是不同的,吸烟者不会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选择备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四、全人群策略推动具有专业性
一项全人群策略的成功,意味着什么都不发生,不会像临床医生那样妙手回春,挽救危重病人于生死边缘,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里经常发生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参与到行动中,最后发现成功率很低,这会使工作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受到打击,工作热忱会受被磨灭。因此,全人群策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参与才能更好地被推动。专业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抗打击的心理素质较好,也更有耐心,而且工作的理由和动机非常明确,态度也非常坚决,同时还掌握了提供行为建议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沟通的技巧,能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并协助政策调整。在推动全人群策略的过程中,信息的归纳整理及分析极为重要,因为健康问题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群体问题,是需要将个案体现出的信息整理分离出来,总结出规律,通过规律进一步调整政策和措施,在继续指导人群,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是一个由发现个体问题到提出整体预防措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缺少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参与,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不利于政策的推动。
五、全人群策略要有安全性
针对人群采取的措施希望是每个个体都会受益,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出现。例如,长期饮酒会对肝脏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如果降低饮酒量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儿童缺乏叶酸会导致贫血,但是补充过量会引起中毒。2013年,印度就曾出现过儿童补充叶酸后发生中毒的情况。因此,全人群策略必须是在保障人群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全人群策略给每个个体带来的收益很小,但是任何微小的风险都可以将这些收益抹杀,而这些微小的风险我们往往检测不到。
参考文献:
[1]杰弗里·罗斯 著.吕筠 译.ROSE预防医学策略[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吕筠,李立明.疾病预防策略中若干观念的转变[J].疾病控制杂志,2003,7(2):131-132.
[3]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07):427-429.
[4]姜垣.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经验[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5):235-237.
[5]陈勃江,李为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1,7(38):1260-1261.
全人群策略传染效应适当性可接受性专业性安全性健康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我们传统的医疗只针对个体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救治只能解除单个个体的痛苦,保障个体健康,不能解决疾病给人群带来的困扰,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出并解决导致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遗憾的是,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观点认为风险因素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体自由选择的不健康行为以及遗传易感性,较少考虑政策、措施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即便知道了少运动、大量饮酒、吸烟及不健康饮食会带来危害,真正改变不良行为的人少之又少,指望为了减少慢性病发病的风险而期望个体保持特立独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群体生活方式的传染效应
在群体生活中存在着传染效应。例如,某个个体喜欢抽烟,朋友来聚会和应酬时,他总喜欢把烟递过去,久而久之,与其相接触人群的吸烟水平会提升,这些受影响的人群中若有一些个体自控能力差,自然就达到或超过了平均吸烟量。如果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人提倡拒绝吸烟,那么他对周围人的影响也会是正面的。这种通过社会网络扩散的方式就是传染效应。在传染效应形成的圈子里,一個个体在群体中很难表现出与众不同,群体导向的影响因素不容易发生改变,但是社会的导向和态度可以改变和影响这些因素。例如,商品价格、获得商品的便利程度、时尚、广告以及社会风俗等都会影响人群的生活方式。基于群体生活方式会发生传染效应,改变群体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好的策略。杰弗里·罗斯提出:“我们不能指望个体采纳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使整个人群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人文环境发生一致的改变,这样才能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这就是全人群策略”。全人群策略是针对群体采取措施,通过改变群体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最有效的策略。
二、全人群策略应具有适当性
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通过饮食中不加盐的方式限制食盐摄入量,生活在当下的群体肯定不能接受。但是逐渐减少食盐摄入量,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便可达到控制食盐摄入量的目的。我们在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时也应如此,要懂得循序渐进,在群体可以接受的程度上逐渐推进,最终实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台政策在任何地方或区域内均禁止吸烟,吸烟者无法接受的后果会导致这一政策无法实行。但是如果从鼓励烟民吸低煤焦油烟开始,在吸烟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上逐渐减少吸烟者吸烟的数量,逐步实现禁烟并提高人群健康的目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人群采取的措施要有适当性。
三、全人群策略要有可接受性
如果以全人群为基础,即便中等强度的干预也能得到明显公共卫生效果。全人群策略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像吸烟有害健康这一事实已经被认可,但是烟民们还在继续吸烟。在戒烟或者拒绝吸烟时,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意志经常会动摇,只有吸烟者身体健康出现状况时才会想到戒烟。通过戒烟来改善吸烟者的健康,不会立马见效,短时间内身体健康也不会有所改变。戒烟后可能会丧失生活和社交的圈子,有时会丧失交流合作的机会,缺少了一种应酬方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戒烟者就会使个体拥有了一种与群体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困难,毕竟吸烟者与医生在判断吸烟与戒烟利弊关系的角度是不同的,吸烟者不会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选择备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四、全人群策略推动具有专业性
一项全人群策略的成功,意味着什么都不发生,不会像临床医生那样妙手回春,挽救危重病人于生死边缘,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里经常发生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参与到行动中,最后发现成功率很低,这会使工作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受到打击,工作热忱会受被磨灭。因此,全人群策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参与才能更好地被推动。专业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抗打击的心理素质较好,也更有耐心,而且工作的理由和动机非常明确,态度也非常坚决,同时还掌握了提供行为建议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沟通的技巧,能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并协助政策调整。在推动全人群策略的过程中,信息的归纳整理及分析极为重要,因为健康问题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群体问题,是需要将个案体现出的信息整理分离出来,总结出规律,通过规律进一步调整政策和措施,在继续指导人群,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是一个由发现个体问题到提出整体预防措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缺少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参与,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不利于政策的推动。
五、全人群策略要有安全性
针对人群采取的措施希望是每个个体都会受益,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出现。例如,长期饮酒会对肝脏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如果降低饮酒量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儿童缺乏叶酸会导致贫血,但是补充过量会引起中毒。2013年,印度就曾出现过儿童补充叶酸后发生中毒的情况。因此,全人群策略必须是在保障人群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全人群策略给每个个体带来的收益很小,但是任何微小的风险都可以将这些收益抹杀,而这些微小的风险我们往往检测不到。
参考文献:
[1]杰弗里·罗斯 著.吕筠 译.ROSE预防医学策略[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吕筠,李立明.疾病预防策略中若干观念的转变[J].疾病控制杂志,2003,7(2):131-132.
[3]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07):427-429.
[4]姜垣.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经验[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5):235-237.
[5]陈勃江,李为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1,7(38):126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