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中,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物理的学习方法,深刻感悟理解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作用,着重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做了探究分析。结合情景,设计和生成问题链或问题族,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置于其中,以问题为驱动和载体,串联起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探究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等要素,以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景;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英国科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反映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问题为引导,展开思考、实践等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校继续推进“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的“20 20”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0 20”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时间保证;而“问题导学,启迪思维”的实施,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实践总结了物理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一、建“问题导学”基本模式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有“问题教学”词条,该条实际与“问题导学”接近,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设置情景,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可见问题导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问题”为核心,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已有的知识及能力,自已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导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和流程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围绕这样的流程和环节,在教学中需要做到:(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情景,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教师结合情景和思考,设计一系列具体的、有意义的小问题(问题链或问题族),分化教学的重难点,串接学生的思维过程;(3)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帮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发展;(4)教师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解决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感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进一步的思考(疑问)中延伸拓展、生疑引思……
二、筑物理高效课堂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一节《交变电流的产生》一课为例,展示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学始于疑 ——我观察、我思考、我收获
1.交变电流的概念
(1)实验演示从墙面插座中获得的电流与由干电池获得的电流的波形图,为什么波形不一样,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异同点。
①什么是直流电?简称什么?
②什么是交流电?简称什么?
(2)演示课本P31“做一做”中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说明产生的是哪种电流?分析转轴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当线圈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轴转动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课堂导入部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心生疑问。引导学生从分析对比和讨论中认识交变电流。第二个情景,让学生即时运用,清楚当线圈绕着中轴转动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探究交变电流的特点
看课本P32图5.1-3与图4,分析:
(1)为什么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线圈里能产生交变电流?
①当abcd线圈在磁场中绕OO′轴转动时,哪些边切割磁感线?
②当ab边向上、cd边向下运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③当ab边向下、cd边向上运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2)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3)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小?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本环节结合情景,精心设计这一问题链,把教学重难点置于其中,以问题为驱动和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析疑,运用已学知识各个击破,最后清晰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最后,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方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1)推导
在磁感应强度B的匀强磁场中,矩形線圈逆时针绕中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图中标a的小圆圈表示线圈cd边的横截面,ab、cd长度为L1,ad、bc长度为L2,设线圈平面从中性面开始转动。则经时间t,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①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
②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
③ab边的速度是多少?
④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⑤整个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若线圈的匝数为N匝呢?
(2)规律
令Em=_____________,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e=_____________。
若线圈为N匝,Em=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结论: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产生的感应电流是按_____________规律变化的,这种交变电流叫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线圈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步步为营,尝试把主干问题细化,分割成为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探究线圈转动时间t过程中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清晰整个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分割问题,鼓励大胆提问,并及时板书关键问题。让提出的关键问题成为学生重点思考的对象。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及时运用——小试牛刀、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1)在图5中做出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在图6中作出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在图6中,设磁感应强度为0.01T,单匝线圈边长AB=20cm,宽AD为10cm,转速为50r/s,求线圈转动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四)总结感悟 ——主动梳理、大胆提问
本节课主要了以探讨下几个问题:
1.正弦式交变电流如何产生?
2.从中性面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3.中性面的特点?
最后,今天,你提问了吗?
课堂的最后,往往是压轴好戏。先引导学生小结课堂,全面认识此节课的学习内容。再以今天,你提问了吗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堂。在本节课,此环节还安排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
①若电路为纯电阻,总电阻为R,则瞬时电流为:
②若外电阻为R,线圈内阻为r,路端电压的瞬时值为:
(五)巩固应用 ——实际操作,内化延伸
作业:一台发电机在产生正弦式电流。如果发电机电动势的峰值为 ,线圈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试写出电动势瞬时值的表达式,
②求出在t=1/600 s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多少?
③如果这个发电机的外电路只有电阻元件,总电阻为2k ,电路中电流的峰值为多少?写出电流瞬时值的表达式。
“问题导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将教师、学生从枯燥的讲解、繁多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20 20”模式下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有效途径。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依照教育教学规律,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卞志荣,方洪.加强原始问题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物理教师,2016,37(4):6-9.
[2]郭如松.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问题解决"教学[J].物理教师,2016,37(2):7-10.
[3]郑其丰,黄晶.基于认知规律打造高效课堂——"以楞次定律"第2课时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6,37(1):13-16.
[4]高岱亮,田春风.潍坊市县级中学高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现状调查[J].物理教师,2016,37(6):2-5.
[5]蒋天林."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物理,2011(7).
[6]刘成华.高中物理探究式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物理教师,2015,36(12):12-15.
【关键词】创设情景;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英国科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反映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问题为引导,展开思考、实践等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校继续推进“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的“20 20”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0 20”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时间保证;而“问题导学,启迪思维”的实施,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实践总结了物理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一、建“问题导学”基本模式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有“问题教学”词条,该条实际与“问题导学”接近,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设置情景,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可见问题导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问题”为核心,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已有的知识及能力,自已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导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和流程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围绕这样的流程和环节,在教学中需要做到:(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情景,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教师结合情景和思考,设计一系列具体的、有意义的小问题(问题链或问题族),分化教学的重难点,串接学生的思维过程;(3)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帮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发展;(4)教师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解决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感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进一步的思考(疑问)中延伸拓展、生疑引思……
二、筑物理高效课堂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一节《交变电流的产生》一课为例,展示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学始于疑 ——我观察、我思考、我收获
1.交变电流的概念
(1)实验演示从墙面插座中获得的电流与由干电池获得的电流的波形图,为什么波形不一样,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异同点。
①什么是直流电?简称什么?
②什么是交流电?简称什么?
(2)演示课本P31“做一做”中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说明产生的是哪种电流?分析转轴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当线圈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轴转动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课堂导入部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心生疑问。引导学生从分析对比和讨论中认识交变电流。第二个情景,让学生即时运用,清楚当线圈绕着中轴转动时会产生交变电流。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探究交变电流的特点
看课本P32图5.1-3与图4,分析:
(1)为什么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线圈里能产生交变电流?
①当abcd线圈在磁场中绕OO′轴转动时,哪些边切割磁感线?
②当ab边向上、cd边向下运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③当ab边向下、cd边向上运动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2)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3)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小?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本环节结合情景,精心设计这一问题链,把教学重难点置于其中,以问题为驱动和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析疑,运用已学知识各个击破,最后清晰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最后,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方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1)推导
在磁感应强度B的匀强磁场中,矩形線圈逆时针绕中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图中标a的小圆圈表示线圈cd边的横截面,ab、cd长度为L1,ad、bc长度为L2,设线圈平面从中性面开始转动。则经时间t,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①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
②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
③ab边的速度是多少?
④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⑤整个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若线圈的匝数为N匝呢?
(2)规律
令Em=_____________,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e=_____________。
若线圈为N匝,Em=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结论: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产生的感应电流是按_____________规律变化的,这种交变电流叫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线圈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步步为营,尝试把主干问题细化,分割成为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探究线圈转动时间t过程中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清晰整个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分割问题,鼓励大胆提问,并及时板书关键问题。让提出的关键问题成为学生重点思考的对象。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及时运用——小试牛刀、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1)在图5中做出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在图6中作出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在图6中,设磁感应强度为0.01T,单匝线圈边长AB=20cm,宽AD为10cm,转速为50r/s,求线圈转动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四)总结感悟 ——主动梳理、大胆提问
本节课主要了以探讨下几个问题:
1.正弦式交变电流如何产生?
2.从中性面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3.中性面的特点?
最后,今天,你提问了吗?
课堂的最后,往往是压轴好戏。先引导学生小结课堂,全面认识此节课的学习内容。再以今天,你提问了吗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堂。在本节课,此环节还安排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
①若电路为纯电阻,总电阻为R,则瞬时电流为:
②若外电阻为R,线圈内阻为r,路端电压的瞬时值为:
(五)巩固应用 ——实际操作,内化延伸
作业:一台发电机在产生正弦式电流。如果发电机电动势的峰值为 ,线圈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试写出电动势瞬时值的表达式,
②求出在t=1/600 s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多少?
③如果这个发电机的外电路只有电阻元件,总电阻为2k ,电路中电流的峰值为多少?写出电流瞬时值的表达式。
“问题导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将教师、学生从枯燥的讲解、繁多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20 20”模式下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有效途径。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依照教育教学规律,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卞志荣,方洪.加强原始问题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物理教师,2016,37(4):6-9.
[2]郭如松.渗透"多元智能"的物理"问题解决"教学[J].物理教师,2016,37(2):7-10.
[3]郑其丰,黄晶.基于认知规律打造高效课堂——"以楞次定律"第2课时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6,37(1):13-16.
[4]高岱亮,田春风.潍坊市县级中学高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现状调查[J].物理教师,2016,37(6):2-5.
[5]蒋天林."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物理,2011(7).
[6]刘成华.高中物理探究式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物理教师,2015,36(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