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PC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等特点迅速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新途径。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网络交往提供了开放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平台,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成功的移植到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在网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社交软件、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已在大学生之间十分盛行,且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交流载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线上问卷调查等几种方式,对北京地区三百多名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软件(QQ、微信为代表)和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的确方便了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比于短信和电话通话费用,交流成本也明显降低。在好友组成方面,QQ和微信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和家人组成,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以及同一学校和地区的好友推荐为主,微博好友则多为具有共同兴趣和观点的陌生人或者组织团体组成。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流 社交软件 微博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13-02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的频繁使用者,很多同学逐渐身陷其中,养成了每天醒来必看人人,每天睡前必聊QQ或者微信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究竟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是增进了大学生与他人的感情,使他们同亲朋好友的关系更加亲密呢?还是这些社交软件和网站过多占据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对大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消极作用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分析,来验证我们的推断。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从总体和类型上把握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考察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的使用对大学生线下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的“好友”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从而验证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网民已成为中国网民中的最主要群体,生逢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期,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由于大学生自主时间较多,无疑也是最有机会泡在网络上的主要对象。因此,将大学生网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极具代表意义,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广泛的活跃于网络空间,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支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网民群体有着不同于现实的自由度和发言权,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部分观点更能代表大学生的心声。另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去认知世界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无疑对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指导性参考。当今网络文明的程度预示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合理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是培养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拥有一个和谐健康、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包含专科和本科)为主要调查对象。参与线上问卷填写的人数为323人,成功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5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8.3%。
(二)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所要研究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三)调查内容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特点,我们针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时长、地点、目的;
2.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影响;
3.浏览的网站类型和浏览动机;
4.受访者在网络上是否使用不文明用语及使用动机;
5.QQ、微信、人人网等社交软件和网站的使用时长和频率;
6.网费及手机流量费在生活费中所占比重;
7.对网恋、陌生人交流等网络交友方式的态度。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网络交流的内容
总体看来,大学生对社交软件和人人网的参与度较高,在253份有效问卷中,253人使用了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占比为100%。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交流方式已广泛流行。从所在年级上看,大一学生占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从性别上看,女生对社交网站的使用稍微高于男生。而从分享的内容来看,人人网多为有趣视频、大学生自己的状态情绪、幽默文字段子。QQ空间则主要是自己的心情、情绪。在微博上,大学生对时事新闻则表现出较高热情,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明星人物,是大学生在微博上的主要分享交流内容。在社交软件方面,QQ使用频率相对以前有所降低,逐渐被微信取代。QQ的好友构成比较真实和传统,所以多用于和老同学、自己家人亲戚等人的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等情况。相较于QQ,微信算是后起之秀。微信便捷的沟通方式,较低的沟通成本,深受大学生青睐。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微信取得了第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微信上的部分好友之间导入自QQ。另外,微信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的功能十分便捷,所以,不少同学的微信中也存在一部分同一地区,但不认识的人。微信上所交流的内容多为类似短信的内容,比如“到哪儿了?”“几点吃饭?”等,用于即时通讯的话语。
(二)上网的时长与频率
参与填写问卷的在校大学生中,有72%的同学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到3小时;有42%的同学甚至达到5小时。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更是无法完全统计,大部分同学手机客户端的QQ、微信、人人网、微博,只要出现动态更新,就会习惯性查看。
(三)网络交流的主要对象
有58%的大学生用户称,在社交网站上的大多数好友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同学,42%的社交网站用户好友是来自线上交往,且交往深度不深,稳定度不强。尽管如此,社交工具和网站仍然是人们亲密关系的主要维系工具。调查显示,80%的学生表示,其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是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只有10%的同学会主要采用社交网站和微博作为其朋友关系的主要维系工具。也就是说,社交网站中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但大学生还是采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来与熟人交流沟通。简单来说,社交网站用于分享和查看心情资讯,即时通讯工具用于直接交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腾讯QQ以及QQ空间,将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两者结合起来。
四、结语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网络交流还是以真实社会身份为基础,向虚拟世界延伸。起初使用社交软件和注册社交网站,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为起点,互相传播,形成风气,逐渐蔓延。在大学生网络交流内容方面,周围信息和普通问候是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谈论的重点。在社交网站上,即使与亲密对象交往,也主要是浅层表露,这一点说明社交网站中的交流可起到维持交往双方关系的作用,但对关系的深入发展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社交网站并不适合深层表露,因为社交网站上的交流不具备一定的私密性,需要承担一定的人际和社会压力。而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而言,则相对私密,可以让大学生和用户“敞开心扉”的沟通。社交软件不仅在网络交流中起到深度交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其实用性,微信几乎可以取代熟人朋友之间的短信,降低了沟通成本。
另外,有一点弊端不可忽视。随着90后思想的开放,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和人人网等交友网站,成为“速成情侣”工具,错误的为少数大学生提供了交往便利。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人人网照片搜索异性,用私信等形式快速表达好感,仅根据微信头像和签名判断是否喜欢,然后去结识就近的人“打招呼”。这样的交往没有时间基础,没有最基本初始沟通和了解,存在不真诚的交往动机和隐患,可能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伤害。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相信如果恰当使用,它必定会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友爱、自由共享的线上网络世界。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流 社交软件 微博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13-02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的频繁使用者,很多同学逐渐身陷其中,养成了每天醒来必看人人,每天睡前必聊QQ或者微信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究竟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是增进了大学生与他人的感情,使他们同亲朋好友的关系更加亲密呢?还是这些社交软件和网站过多占据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对大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消极作用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分析,来验证我们的推断。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从总体和类型上把握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考察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的使用对大学生线下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的“好友”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从而验证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网民已成为中国网民中的最主要群体,生逢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期,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由于大学生自主时间较多,无疑也是最有机会泡在网络上的主要对象。因此,将大学生网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极具代表意义,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广泛的活跃于网络空间,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支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网民群体有着不同于现实的自由度和发言权,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部分观点更能代表大学生的心声。另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去认知世界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无疑对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指导性参考。当今网络文明的程度预示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合理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是培养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拥有一个和谐健康、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包含专科和本科)为主要调查对象。参与线上问卷填写的人数为323人,成功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5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8.3%。
(二)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所要研究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三)调查内容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网络交流方式特点,我们针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时长、地点、目的;
2.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影响;
3.浏览的网站类型和浏览动机;
4.受访者在网络上是否使用不文明用语及使用动机;
5.QQ、微信、人人网等社交软件和网站的使用时长和频率;
6.网费及手机流量费在生活费中所占比重;
7.对网恋、陌生人交流等网络交友方式的态度。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网络交流的内容
总体看来,大学生对社交软件和人人网的参与度较高,在253份有效问卷中,253人使用了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占比为100%。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交流方式已广泛流行。从所在年级上看,大一学生占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从性别上看,女生对社交网站的使用稍微高于男生。而从分享的内容来看,人人网多为有趣视频、大学生自己的状态情绪、幽默文字段子。QQ空间则主要是自己的心情、情绪。在微博上,大学生对时事新闻则表现出较高热情,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明星人物,是大学生在微博上的主要分享交流内容。在社交软件方面,QQ使用频率相对以前有所降低,逐渐被微信取代。QQ的好友构成比较真实和传统,所以多用于和老同学、自己家人亲戚等人的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等情况。相较于QQ,微信算是后起之秀。微信便捷的沟通方式,较低的沟通成本,深受大学生青睐。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微信取得了第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微信上的部分好友之间导入自QQ。另外,微信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的功能十分便捷,所以,不少同学的微信中也存在一部分同一地区,但不认识的人。微信上所交流的内容多为类似短信的内容,比如“到哪儿了?”“几点吃饭?”等,用于即时通讯的话语。
(二)上网的时长与频率
参与填写问卷的在校大学生中,有72%的同学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到3小时;有42%的同学甚至达到5小时。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更是无法完全统计,大部分同学手机客户端的QQ、微信、人人网、微博,只要出现动态更新,就会习惯性查看。
(三)网络交流的主要对象
有58%的大学生用户称,在社交网站上的大多数好友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同学,42%的社交网站用户好友是来自线上交往,且交往深度不深,稳定度不强。尽管如此,社交工具和网站仍然是人们亲密关系的主要维系工具。调查显示,80%的学生表示,其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是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只有10%的同学会主要采用社交网站和微博作为其朋友关系的主要维系工具。也就是说,社交网站中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但大学生还是采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来与熟人交流沟通。简单来说,社交网站用于分享和查看心情资讯,即时通讯工具用于直接交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腾讯QQ以及QQ空间,将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两者结合起来。
四、结语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网络交流还是以真实社会身份为基础,向虚拟世界延伸。起初使用社交软件和注册社交网站,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为起点,互相传播,形成风气,逐渐蔓延。在大学生网络交流内容方面,周围信息和普通问候是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谈论的重点。在社交网站上,即使与亲密对象交往,也主要是浅层表露,这一点说明社交网站中的交流可起到维持交往双方关系的作用,但对关系的深入发展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社交网站并不适合深层表露,因为社交网站上的交流不具备一定的私密性,需要承担一定的人际和社会压力。而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而言,则相对私密,可以让大学生和用户“敞开心扉”的沟通。社交软件不仅在网络交流中起到深度交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其实用性,微信几乎可以取代熟人朋友之间的短信,降低了沟通成本。
另外,有一点弊端不可忽视。随着90后思想的开放,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和人人网等交友网站,成为“速成情侣”工具,错误的为少数大学生提供了交往便利。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人人网照片搜索异性,用私信等形式快速表达好感,仅根据微信头像和签名判断是否喜欢,然后去结识就近的人“打招呼”。这样的交往没有时间基础,没有最基本初始沟通和了解,存在不真诚的交往动机和隐患,可能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伤害。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相信如果恰当使用,它必定会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友爱、自由共享的线上网络世界。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