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学问·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soft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1世纪已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在生物教学中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的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大章,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知的世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领域或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从调整备课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课堂的反面常常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低
【摘要】外语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给中学外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应该拘泥于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创造性的开展灵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教师;英语课;学生    外語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如何运用合乎语言的性质一部分,合人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外语教学充满活力,因为外语做为一种语言,它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一个活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