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鲁迅先生的形象塑造屡次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呈现出与改革开放前不同的特点。90年代,中国的文学界受到消费文化这一新的异质元素的冲击。在这种文化语境下,鲁迅形象的再塑造成为可能,“后现代文化”、“新儒学”、鲁迅奖的风潮呈现了一个与从政治利益出发完全不同的鲁迅形象。
  【关键词】:消费;鲁迅;形象
  一、政治色彩下被消费的鲁迅形象
  在当代以前,鲁迅被塑造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左翼文艺运动的旗手 ” 、 “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等形象,这些基本形成了我们初学鲁迅所形成的印象。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将文学的鲁迅与革命的鲁迅相结合,并且更加强调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从政治层面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评价。自此直至新时期,鲁迅的形象与中国的时代政治相关联,鲁迅也开始被各种利益集团利用而逐渐丧失了他作为一个新文学倡导人的形象。汪晖说 :“鲁迅形象是被中国革命领袖作为这个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或文化的权威而建立起来的,从基本的方面说,那以后鲁迅研究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完善和丰富这一新文化权威的形象,其结果是政治权威对于相应的意识形态权威的要求成为鲁迅研究的最高结论,鲁迅研究本身,不管他的研究者自觉与否, 同时也就具有了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性质。”[1]。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鲁迅的形象囿于中国的时事政治的牢笼里面,数次被政治利用,文学上的鲁迅被打上了大大的政治标签,形成了“言必称鲁迅”的经典。鲁迅及其思想被教条式地用来作为支持“左”倾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理论资源。笔者认为,消费鲁迅早已在消费文化语境在中国形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形成了鲁迅形象的最初的、经典性的研究,鲁迅形象的第一次被消费在国家政治力量的管制下发生了。
  二、消费文化下被消费的鲁迅形象
  “后现代主义有多种理论表现形式,但其游戏规则都呈现差异性、异质性、多元性、解构性和不确定性等”[2]。“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界在一个异质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对“他者”话语的一种企图“拿来式”的操作”、“它是一种反“精英”文化,表现为走向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或平民文化的价值立场。它同时也是一种反“历史”文化,偏离或告别了诸如传统、历史、连续性、理性,它消解传统文化固有的文化内质,历史深度随之消解。”[3]。葛红兵认为,鲁迅对朱安是一个 “地地道道的“压迫者”,是“性变态”,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违背,与“专制制度殊途同归”,并因此他在“‘文革’期间成了惟一的文学神灵”[4]]( P376~377);“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权威在思想文艺界是顶级的,不证自明的,即便是耶和华,人们也能说三道四,但对鲁迅却不能够。因此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对于今天的写作而言鲁迅也确无教育意义[4] ( P363);张闳否定了除 《孔乙己》 之外的鲁迅其它小说,认为《鲁迅全集》中的日记“无聊之极”,书信“琐屑、枯燥”[4]( P481~486);邢孔荣认为《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缺乏内在美感”,“人物形象颇为僵硬呆板”,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其次是唯理倾向日益严重,再其次是论战的需要”[5] 等等。王朔说:《狂人日记》“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今天的‘愤青’有共通之处,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而《一件小事》“从立意到行文都很容易被小学生模仿”,《伤逝 》则反映鲁迅对“男女过日子的事儿”很“生疏”。总之他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世界文豪只写这点东西”[1] ( P435~443)。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鲁迅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够文学、心机重重、反对自由的人。个人认为,文学界采用不同的视角评判一个作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到事情的相反面,只会使我们的文学研究倒退。
  “新儒学”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鲁迅先生提出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主张和对待西方文化应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有利的促进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使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超越了西方文学在相同的阶段的发展速度。但是,“新儒学”的提倡则将鲁迅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众所周知,抨击开历史倒车的封建国粹派,抨击“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宋明理学对妇女儿童的戕害,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涵。然而在新儒家看来,鲁迅是开了历史的倒车。尽管他们无力从整体上否定鲁迅的创作成就,但他们却肆意贬低鲁迅,甚至提出在世界文坛上,鲁迅“只能算三流的作家”。”[6]。笔者认为,“新儒学”确实能引起人们回顾历史、增加人们对中国某些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新儒学”的一些主张却有抹杀“五四”文学成就的趋势。这些存在着在新时期消费鲁迅先生崇高的文学史地位的可能性,塑造了一个顽固、自大、崇洋媚外的鲁迅形象。
  消费文化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无形中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都被相继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7]。“消费文化充满诱惑又潜藏危机, 犹如塞壬的歌声,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面临着生存困境: 文学自律性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 文学个体性与受众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文学的语言属性与文学电子媒介化之间的矛盾、 文学审美超越性与消费世俗化、 欲望化之间的矛盾。”[8]。在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的当今,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大行其时,经典仿佛注定要承受冷清的命运。例如,有人在《走不进的鲁迅》中说:“《阿Q正传》在艺术上过于单薄、粗糙,有时我感到很惋惜——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写糟了!而且败笔甚多”,“《狂人日记》作为一篇思想随笔,倒是相当不错的。但作为一部小说,则实有失水准”。这样的一篇贬低鲁迅的文学史地位的文章发表在网络上,其背后的居心何在!如果非得以贬低经典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如果非得以践踏经典来作为自己哗众取宠的垫脚石,如果非得以消解经典来建立自己的“言论”,那么,文学就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鲁迅的文学价值正在被商业价值取代。
  三、总结
  在讨论鲁迅先生的形象被消费的时候,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不过30年代至80年代的鲁迅形象是在国家政治力量的强制下被消费,“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是鲁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形象 ;自新时期至今,鲁迅形象陆续在“后现代文化”“新儒学”、消费文化的语境下被消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鲁迅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被塑造成一个不够文学家、心机重重、反对自由、顽固、自大、崇洋媚外、有商业价值的人这样的形象。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应该得到研究,而不仅仅是商业化;文学家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消费。
  参考文献:
  [1]汪晖.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2]郭若平.“鲁迅风波”: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03:38-48+126.
  [3]古大勇.“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J].云南社会科学,2006,06:131-133.
  窗体底端
  [4]陈漱渝.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论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5]邢孔荣.论鲁迅的创作生涯[J].青海湖,1985,08:
  [6]袁良骏.“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04:66-75.
  [7]李琳.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发展[J].山花,2011,10:153-154.
  [8]李旭.塞壬的歌声——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生存困境[J].西部学刊,2014,10:26-29.
其他文献
整个早晨的天空都被小雨充斥,昨天夜里伴着雷声袭卷而来的疼痛感还在和她的痛觉神经纠缠。明枝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身体,试图换个能让她被左腿压了整夜的右腿舒服一点的姿势。  望着缠满白色绷带的左膝盖,她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一些片段:原本清亮的天空被深黑的幕布割据,路灯下斑驳的人影越来越稀疏。她的双手相互交叉放在胸前,深秋的凉风让人越来越清醒。  (一)  她才16岁,花季雨季的年华正该是淡淡的天空与纯洁的云相
期刊
【摘要】:在接受美学视野下,采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法,以中晚唐时期白居易诗歌为文本材料,再结合稍后诗人对其的评价,揭示中晚唐读者对白诗的传播与接受。通过上述勾勒,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白居易“行书上卷”为例,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当时读者的阅读取向;第二部分为文章重点,从“读者意识”出发,探讨其内涵及对白诗在中晚唐时期传播、接受的影响。  【关键词】:接受美学;白诗;中唐;接受  白居易的诗歌在他生
期刊
【摘要】:纹身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并且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独特与神秘的特质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本文通过探讨陌生化视域下的纹身符号和纹身形象的构建,为理解我国的纹身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这一路径我们能够是我们全面的了解纹身文化的历史与心里机制,理解这个陌生的文化符号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对于接下来的文学作品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纹身;陌生化;符号;
期刊
《孔雀东南飞》作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中一篇重要的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造成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多数老师都会花很大的功夫去给学生讲解。本人也不例外,可是从备课到上课直至课后反思,本人发现造成焦刘悲剧的原因远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讲解的那样简单。  通过整理总结,我发现,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焦刘两家并不门当户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  我们翻看
期刊
He is a tough man who always bears it in mind that he is going to the sea, fishing with his skiff day and night until he hooks a fish. He can leave the land but he cannot stand leaving the sea, althou
期刊
【摘要】:赵树理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能承现代文学启当代文学风格的重要作家。他被誉为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作品中独具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公平正义、建设新农村思想观念与当前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指导思想一致。体现了赵树理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赵树理;作品 ;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采取了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
期刊
1.Introduction  Culture is a story that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ourselves. To be more specific,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distinct from western culture. The 1960s witnessed the great change in Chines
期刊
1.Introduction  The novel Little Women was wrote by a American writer Louisa May Alcot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tory happened in a small town of New England in the American
期刊
【摘要】:《看上去很美》为我们讲述了四岁小男孩方枪枪在进入幼儿园后的惧怕、顺从、迷茫、觉醒、反抗的心路历程。在幼儿园里,高高在上的教师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所有人都要乖乖顺从,听从指挥,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正是在这种军事化、专制化的教育方式下,原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方枪枪逐渐褪去了笑颜、失去了童真。小红花,在所有孩子的眼中是如此的神圣,如此的崇高,如此的美,却在教师错误的赏识标准下,成了一种负面的
期刊
【摘要】:不知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突然变得异常火爆,而其中的喜剧电影更是成为了其中的领头羊。受喜剧电影风暴的影响,新生代电影导演蠢蠢欲动,喜剧电影层出不穷,宁浩与他的《心花路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笔者将通过《心花路放》来一窥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  【关键词】:喜剧电影;《心花路放》;娱乐  生活所迫,耿浩不得不放弃了当初的坚持与信仰,电影《心花路放》开篇直截了当的对话,折射出了其在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