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防侵害误区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强调不和陌生人说话。把陌生人和坏人直接画等号。实际上对儿童的侵害,以熟人居多。
  2.低估犯罪分子的智商。想当然地认为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就可以防止被坏人侵害。嫌疑人作案,很少上来就给孩子食物的,大多是先用新奇的玩具吸引孩子,达到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让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陌生人。
  3.不厌其烦地和孩子说安全的知识点,孩子能够背出来了,就以为他知道了。即使是我们成年人,很多东西都知道,但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不会用。所以,安全不是说出来的,说出来的是知识,练出来的才是能力。
  4.为了让孩子不去做某一个危险的事情,用一些案例甚至很极端的例子告诉孩子,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会面临可怕的后果。我们看到孩子听话了、不再去做那件事了,我们以为他具备了防范意识,而事实上只是一种恐惧情绪,恐惧会抑制人的大脑,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只能是原地发呆。
  5.把危险和冒险画等号,为了避免危险,剥夺孩子冒险的天性。过度保护造成孩子根本没有任何应对能力。而所有的保护,有一天都会保护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的大学生,还犯很低级的安全错误的原因。
  6.我们认为儿童安全问题依赖教育和公安,但事实上教育只是最基础的一步,而真正保护孩子需要整个社会的成年人的参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保护自己孩子的终极解决方案。
  摘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