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习惯 引发共鸣 陶冶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那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它的重要性的呢?
1.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养成阅读习惯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不难,但是要达到有感情的阅读,从读中领会文意、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1.1教师的范读引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阅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听录音范读。初听,要求学生听好每个字的音准,课文的哪些句子读重音、哪些句子读时声音要轻一些,较长的句子在什么地方断句等;然后再次听范读,要求学生听好,课文的重点句子是用什么语气读的,这样读有什么好处。最后,让学生模仿着读。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1.2有兴趣才会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阅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反复阅读会引发共鸣,增强语感
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这种情感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捞月亮》一文中,最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是反复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喊时的心情。突然的发现,使小猴子感到这是件不幸的大事,非常吃驚,用惊喊的语气;大猴为“拯救”月亮,表现出着急的心情.这样语感就表现出来了。
3.通过阅读更能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3.1阅读能陶冶人格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它有助于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阅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人格,于今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响,阅读能力强,表达能力自然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等生活中,自然能给人留下好的形象,做起事来容易得到人的认同而事半功倍。
3.2阅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语言阅读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阅读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接受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阅读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语文课上讲的和说的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比较热闹、活跃。但是过一段时间,留下的印象就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如果不靠阅读来揣摩、领会、学习,那么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现象。学生学习的每篇课文,都具有典范性,内容丰富,用词准确,短小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这样的课文,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这个过程就是从语文课文中学习书面语言,然后把这些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过程,从而能在交往中出口成章,用准确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生活、见闻和思想。
3.3 阅读是背诵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
小学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不但要求学生阅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阅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死记硬背,一定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训练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在教学中强调阅读,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特有的优越性。
关键词:阅读习惯 引发共鸣 陶冶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那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它的重要性的呢?
1.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养成阅读习惯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不难,但是要达到有感情的阅读,从读中领会文意、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1.1教师的范读引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阅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听录音范读。初听,要求学生听好每个字的音准,课文的哪些句子读重音、哪些句子读时声音要轻一些,较长的句子在什么地方断句等;然后再次听范读,要求学生听好,课文的重点句子是用什么语气读的,这样读有什么好处。最后,让学生模仿着读。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1.2有兴趣才会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阅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反复阅读会引发共鸣,增强语感
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这种情感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捞月亮》一文中,最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是反复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喊时的心情。突然的发现,使小猴子感到这是件不幸的大事,非常吃驚,用惊喊的语气;大猴为“拯救”月亮,表现出着急的心情.这样语感就表现出来了。
3.通过阅读更能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3.1阅读能陶冶人格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它有助于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阅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人格,于今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响,阅读能力强,表达能力自然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等生活中,自然能给人留下好的形象,做起事来容易得到人的认同而事半功倍。
3.2阅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语言阅读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阅读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接受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阅读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语文课上讲的和说的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比较热闹、活跃。但是过一段时间,留下的印象就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如果不靠阅读来揣摩、领会、学习,那么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现象。学生学习的每篇课文,都具有典范性,内容丰富,用词准确,短小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这样的课文,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这个过程就是从语文课文中学习书面语言,然后把这些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过程,从而能在交往中出口成章,用准确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生活、见闻和思想。
3.3 阅读是背诵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
小学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不但要求学生阅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阅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死记硬背,一定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训练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在教学中强调阅读,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特有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