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江西历史地位的变迁——以墓葬材料为中心

来源 :南方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深处南方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向水的地貌特征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汉晋时期,随着帝国统治的崩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在南中国具有天然区位优势的江西于南北政权及南方政权内部的分立对峙间实现了由“边陲之郡”到中流重镇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区墓葬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东吴时期赣中北高等级墓葬的出现、东晋以后墓葬分布范围的向南扩张以及各期墓葬面貌所体现的江西于区域文化交流中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等,皆是本区开发程度日渐深入、历史地位稳步提升的具体表现.
其他文献
海龙囤遗址的“新王宫”以及铁柱、铜柱、西关等三关出土了较多数量的动物骨骼,以家马和黄牛为主,次为猪,并有很少量的麂、鹿、鸟等骨骼,其绝大多数应为播州土司的遗存,对于探索屯堡战时的经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骨骼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表明:海龙囤动物骨骼应该是某种应急性、临时性用途的产物.家马骨骼尺寸明显大于西南地区现生普通家马,很可能代表了播州地区饲养的良种“大马”.海龙囤主要以家马为役畜,以黄牛作肉用.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无论是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当下实现组织力和引领力的角度,亦或是从未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发挥政治功能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应有之义.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发挥政治功能时展现出从“量”到“质”、从“广覆盖”到“组织力”、从“事”到“人”的特征,这要求未来基层党组织必须在下沉过程中更加注重政治引领、在智慧化趋势中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在广覆盖趋势下更加注重治理共同体构建.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①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②.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饰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被学者们认为具有良渚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含义或宇宙观意义③,是良渚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内容的内质.但是,学者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具体功能或者说是象征意义的解读,却有着很多分歧.
期刊
1955年,为了解决我国科学发展问题,并配合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并就规划的目的、要求、注意原则以及内容作出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次对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规划,是我国各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十二年研究远景规划”包括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部分.1956年,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的规划工作方案《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和《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先后通过审议①.
期刊
大理国时期出土塔模可分为密檐式、单层楼阁式、覆钵式和异形四种类型,这些塔模大部分应来源于中原地区,也有部分来源于东南亚、南亚地区,反映了大理国时期与周边地区密切的文化交流.部分塔模在舍利瘗埋、迎请供奉过程中充当舍利容器,而更多的塔模则应作为舍利瘗埋时的供养物,同时很可能也被作为供奉的对象.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区相一致,体现了大理国上层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接纳.
猪形玉石手握的使用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至唐代.在东汉中晚期以前,其作为汉代葬玉制度的重要内容而有着较为明显的等级特征,与玉石口琀、窍塞及玉衣等葬玉组合在一起,出现于高等级墓葬中,主要出土于广义的中原地区,特别是当时全国或地方的政治中心.东汉晚期以来,其逐渐成为一种全社会广泛流行的汉文化传统丧葬习俗,并在魏晋以来随着大量汉人的南迁以及汉民族文化重心的南移而主要流行于南方长江中下流和两广地区.隋唐以来逐渐衰亡,仅在洛阳、西安以及广州地区有少量出土.猪形玉石手握的研究涉及汉代葬玉制度的兴起与消亡、丧葬制度的形成和
南昌市辖南昌市区及南昌、进贤、安义、新建(现改为新建区)四县.南昌市区亦即南昌城,是江西省会所在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rn据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记载:南昌城始建于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颖阴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设置豫章郡,次年(公元前201年),开始筑豫章城.城广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有南门、松阳门,西有皋门、昌门,东有东门,北有北门,这就是最早的南昌城,曾称灌婴城,迄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了.
期刊
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于古代漆器的研究也历经百年,对古代漆器百年研究史进行梳理和述评,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依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等,可将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rn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起步阶段rn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考古工作基础薄弱,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漆器的各方面的认识都十分欠缺,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基本的器物介绍和说明,在70年代才有了些关于出土漆器铭文和产地的基本问题研究.
期刊
“放管服”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平台时代,进一步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的要求以及平台革命浪潮的兴起呼唤着平台型治理模式的产生。平台型治理是基于多边平台开放治权、联接价值网络以推动互动合作的治理范式。平台主办方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及其力量,推动多边合作共治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型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的多边汇聚、供需匹配、赋权释能、平坦化运作以及网络效应激发等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改革创新活力、降低合作共治成本、增强用户粘性,从而能够提升放管服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百年间,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之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文明和文化的冲突加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严重威胁人类和平发展,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西方世界由于自身文明的基因特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型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只有准确理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深刻认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困境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