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研究和探索出小麦负泥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技术的要求。
[关键词]小麦负泥虫;发生;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oduced wheat negative mud inse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s, acute symptom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author’s prod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 wheat negative mud insect; occurrence; control technology
1 形态特征
该科昆虫中型至大型,有时具花斑,一些类群有金属光泽,一些类群色泽十分艳丽。体长形;头部突出,稍窄于前胸背板或等宽,具明显的头颈部;成虫头型前口式,复眼发达,一般眼凹较深;触角11节,丝状、棒状、锯齿状或栉状;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两侧无边框,在中部或基节收狭,背面较隆突,或前胸背板近似三角形;鞘翅长形,盖及腹端,基节明显宽于前胸;部分类群鞘翅卵形,臀板或腹部末端数节背板外露;足较长,胫节端部常有距;后足腿节粗大,内侧具齿,胫节弯曲;腹部腹面可见5节,部分第1可见腹节很长,为其余各节长度之和。雄虫外生殖器一般环式。
幼虫头小,胸部各节较腹部小,无腹足及尾突;上唇及唇基明显;下颚具合颚叶,下唇须1 节;触角3节,具侧单眼;胸足4节。幼虫形态差异较大,呈现不同的适应方向,距甲亚科幼虫体形较直,背、腹面有瘤突,瘤胸叶甲亚科幼虫体较平扁,茎甲亚科幼虫肥厚,呈“C”字形;水叶甲亚科幼虫头小,形似蝇蛆,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气门,负泥虫亚科幼虫背面明显隆起,肛门在背面。
2 生活习性
该类昆虫习性比较复杂,食性较广主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幼虫则分为蛀茎、食叶、食根等不同习性。距甲亚科的一些属常发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虫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老熟后落地,在土下做室化蛹。瘤胸叶甲亚科主要取食柳科植物,幼虫潜叶,食叶肉,老熟后脱叶入土,做室化蛹。负泥虫亚科常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幼虫在叶表取食,将排泄物背在背上,老熟后结茧化蛹。
3 为害症状
成虫、幼虫均为害小麦,以幼虫为害为主。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条状,不食下表皮,幼虫钻入新叶内舔食叶肉,叶面出现宽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
4 发生规律
常发生在禾本科作物上,幼虫在叶表取食,将排泄物负在背上,幼虫老熟后结茧化蛹,以成虫在杂草、土层中越冬,一年发生一代,5月下旬~6月上旬进入幼虫化蛹期,一般造成小麦损失10%~25%;近几年来负泥虫在小麦上危害较为普遍且呈上升危害趋势,尤其2011年阿勒泰市田间危害较为明显,严重发生田幼虫7~8头/m2。该虫害一般在连作田、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用的氮肥过多或过迟;或栽培过密、株、行间郁闭;长期灌深水、上年冬季积雪少、干旱、温暖,翌年温暖、高湿、多雨气候,有利于该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秋耕整地,清除田间地边杂草,适时播种。
5.2 物理防治
诱捕早春出蛰活动的成虫。可在田间附近按一定距离投放废笋,于上午8:00~9:00投撒,下午13:00~14:00收集捕杀。幼虫活动性差,爬行缓慢,成虫在清晨也很少飞翔,在其取食为害时极易扑捉,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网虫扑杀效果也较好。
5.3 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弯尾姬蜂。捕食性天敌,如蟑螂,卵盛期还可见各种瓢虫以负泥虫卵为食。动物天敌,如蜘蛛、麻雀、鸡都可以取食负泥虫。
5.4 药剂防治
成虫大量产卵前,或幼虫三龄前及时喷药,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用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于清晨或18:00以后喷雾,结合网扑杜绝其产卵,如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幼虫初始期进行防治,视发生程度喷施2~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同时加强统防统治。
[关键词]小麦负泥虫;发生;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oduced wheat negative mud inse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s, acute symptom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author’s prod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 wheat negative mud insect; occurrence; control technology
1 形态特征
该科昆虫中型至大型,有时具花斑,一些类群有金属光泽,一些类群色泽十分艳丽。体长形;头部突出,稍窄于前胸背板或等宽,具明显的头颈部;成虫头型前口式,复眼发达,一般眼凹较深;触角11节,丝状、棒状、锯齿状或栉状;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两侧无边框,在中部或基节收狭,背面较隆突,或前胸背板近似三角形;鞘翅长形,盖及腹端,基节明显宽于前胸;部分类群鞘翅卵形,臀板或腹部末端数节背板外露;足较长,胫节端部常有距;后足腿节粗大,内侧具齿,胫节弯曲;腹部腹面可见5节,部分第1可见腹节很长,为其余各节长度之和。雄虫外生殖器一般环式。
幼虫头小,胸部各节较腹部小,无腹足及尾突;上唇及唇基明显;下颚具合颚叶,下唇须1 节;触角3节,具侧单眼;胸足4节。幼虫形态差异较大,呈现不同的适应方向,距甲亚科幼虫体形较直,背、腹面有瘤突,瘤胸叶甲亚科幼虫体较平扁,茎甲亚科幼虫肥厚,呈“C”字形;水叶甲亚科幼虫头小,形似蝇蛆,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气门,负泥虫亚科幼虫背面明显隆起,肛门在背面。
2 生活习性
该类昆虫习性比较复杂,食性较广主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幼虫则分为蛀茎、食叶、食根等不同习性。距甲亚科的一些属常发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虫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老熟后落地,在土下做室化蛹。瘤胸叶甲亚科主要取食柳科植物,幼虫潜叶,食叶肉,老熟后脱叶入土,做室化蛹。负泥虫亚科常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幼虫在叶表取食,将排泄物背在背上,老熟后结茧化蛹。
3 为害症状
成虫、幼虫均为害小麦,以幼虫为害为主。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条状,不食下表皮,幼虫钻入新叶内舔食叶肉,叶面出现宽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
4 发生规律
常发生在禾本科作物上,幼虫在叶表取食,将排泄物负在背上,幼虫老熟后结茧化蛹,以成虫在杂草、土层中越冬,一年发生一代,5月下旬~6月上旬进入幼虫化蛹期,一般造成小麦损失10%~25%;近几年来负泥虫在小麦上危害较为普遍且呈上升危害趋势,尤其2011年阿勒泰市田间危害较为明显,严重发生田幼虫7~8头/m2。该虫害一般在连作田、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用的氮肥过多或过迟;或栽培过密、株、行间郁闭;长期灌深水、上年冬季积雪少、干旱、温暖,翌年温暖、高湿、多雨气候,有利于该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秋耕整地,清除田间地边杂草,适时播种。
5.2 物理防治
诱捕早春出蛰活动的成虫。可在田间附近按一定距离投放废笋,于上午8:00~9:00投撒,下午13:00~14:00收集捕杀。幼虫活动性差,爬行缓慢,成虫在清晨也很少飞翔,在其取食为害时极易扑捉,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网虫扑杀效果也较好。
5.3 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弯尾姬蜂。捕食性天敌,如蟑螂,卵盛期还可见各种瓢虫以负泥虫卵为食。动物天敌,如蜘蛛、麻雀、鸡都可以取食负泥虫。
5.4 药剂防治
成虫大量产卵前,或幼虫三龄前及时喷药,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用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于清晨或18:00以后喷雾,结合网扑杜绝其产卵,如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幼虫初始期进行防治,视发生程度喷施2~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同时加强统防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