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因素,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以减少对手术室护士的伤害。方法:从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职业危害进行论述,以引起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重视。结论:手术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因素众多,防护措施薄弱,防护意识淡薄,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趋利避害以减少对自身的伤害。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37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近年来,由于AIDS的蔓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使手术室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加大。
化学因素:①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碘等挥发性消毒液,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流感样症状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1],还有报道认为,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2]。②麻醉剂:长期暴露在微量麻醉气体污染的环境中,对于人体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如异氟醚长期吸入可造成听力损害,安氟醚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③戴奥辛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辛,研究認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③其他化学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中要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和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
物理因素:①辐射损伤: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②锐器损伤:手术室锐利物品包括手术刀、剪、缝针、穿刺针头、注射器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③噪音:手术室的噪音常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易疲劳、头晕和听力下降等。④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一次性口罩、帽子等粉尘极易吸入呼吸道引起过敏性鼻炎,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⑤电损伤:如各型电钻、高频电刀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社会心理因素:①身心危害:手术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手术的配合及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②与职业相关的疾病: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长期站立工作,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引起颈椎病、颈椎畸形;工作不定时、饮食及睡眠无规律引起睡眠紊乱、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神经衰弱、胃炎、胃溃疡等。
防护措施
生物因素的防护: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加大免疫注射力度,增强监测、控制和自身防护意识,牢固树立自我保护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化学因素的防护:配置各种消毒液及浸泡污染的器械时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手术间定时通风换气,对于陈旧的机器设备及时更换,减少污染,增加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感。
物理因素的防护: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进行相关操作时动作应轻巧,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减少噪音污染。规范护理操作,提供有效的器械设施,一旦发生锐器及电损伤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社会心理因素及职业防护: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颈、腿部疾病进行适当的防护。
参考文献
1 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2 陆丽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3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37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近年来,由于AIDS的蔓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使手术室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加大。
化学因素:①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碘等挥发性消毒液,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流感样症状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1],还有报道认为,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2]。②麻醉剂:长期暴露在微量麻醉气体污染的环境中,对于人体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如异氟醚长期吸入可造成听力损害,安氟醚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③戴奥辛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辛,研究認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③其他化学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中要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和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
物理因素:①辐射损伤: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②锐器损伤:手术室锐利物品包括手术刀、剪、缝针、穿刺针头、注射器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③噪音:手术室的噪音常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易疲劳、头晕和听力下降等。④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一次性口罩、帽子等粉尘极易吸入呼吸道引起过敏性鼻炎,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⑤电损伤:如各型电钻、高频电刀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社会心理因素:①身心危害:手术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手术的配合及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②与职业相关的疾病: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长期站立工作,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引起颈椎病、颈椎畸形;工作不定时、饮食及睡眠无规律引起睡眠紊乱、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神经衰弱、胃炎、胃溃疡等。
防护措施
生物因素的防护: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加大免疫注射力度,增强监测、控制和自身防护意识,牢固树立自我保护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化学因素的防护:配置各种消毒液及浸泡污染的器械时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手术间定时通风换气,对于陈旧的机器设备及时更换,减少污染,增加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感。
物理因素的防护: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进行相关操作时动作应轻巧,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减少噪音污染。规范护理操作,提供有效的器械设施,一旦发生锐器及电损伤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社会心理因素及职业防护: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颈、腿部疾病进行适当的防护。
参考文献
1 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2 陆丽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3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