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动态:追赶还是落后?

来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是揭示区域创新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工具,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考察期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变化水平的静态分析,而鲜少从不同时期截面内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视角予以解释.为此,通过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应用于2007—2017年的中国除西藏地区之外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结果发现,中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正增长态势,但其增幅呈波动下降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效率的提升.同时,每个时期构建最佳实践前沿的地区并非恒定,既可能来自于创新领先地区,也可能是创新跟随者和创新落后地区.此外,创新不一定带来技术的进步,但创新有助于创新跟随者和落后地区实现追赶.
其他文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创新发展既需要“扶持性”政策激励,又需要“准入性”政策约束.采用中国114家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扶持性”政策、“准入性”政策以及这两类政策交互作用对新能源车企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同示范推广阶段与不同市场化水平地区有效地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抑扬结合”匹配.结果发现,要有效提升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创新水平,应实现“扶持性”政策与“准入性”政策科学合理的“抑扬结合”,这是新能源
基于信息交互能力的现有研究,尝试揭示信息交互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理,解析互联网企业的新型企业能力和竞争优势来源,进一步完善信息交互能力的理论研究.首先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多次深度访谈,将互联网企业的信息交互能力构成要素提炼归纳为自知力、同理力、变易力和生态力;接下来,为了探究信息交互能力形成机理,根据典型的标志事件将腾讯的成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转型期和二次腾飞期,进而展开纵向案例分析.结果发现,腾讯公司的信息交互能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比较强大的信息交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高投入与低转化率的“悖论”.如何有效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提高转化率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对此,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及数字化虚拟平台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亟需从传统的知识管理视角迈向平台治理视角.基于双边市场结构下平台组织特征及其多重主体之间的网络化互补与协同效应,系统解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基本框架,厘清平台内各类生态位的构成主体与要素,并基于平台生态系统中的跨生态位互治与网络化共治理论,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治理的基本逻辑与治理机制,以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