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煤矸石矿物学特征及胶凝活性激发研究

来源 :非金属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贵州某选煤厂排弃的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煤矸石矿物学及胶凝活性激发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中煤和矸石嵌布粒度均较粗、相互包裹,含有大量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钠长石、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SiO2和Al2O3质量分数分别为47.08%和21.68%;未处理的煤矸石几乎无胶凝活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SiO2和Al2O3溶出率逐渐增大,胶凝活性提升,在焙烧温度为500~800℃范围时达到最大;30%掺量煤矸石和70%掺量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制备混凝土,其抗压及抗折强度曲线均在焙烧温度为800℃附近出现最大值,主要是因为煤矸石中高岭石、石英等矿物分解产生的非晶态二氧化硅、氧化铝等在碱环境中生成地聚物胶凝材料.本研究可为煤矸石在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及煤矸石减量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制备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和橡胶/混凝土基体(Rubber/NC),研究盐冻循环60次内,表观现象、剥落量、抗压强度损失等性能指标劣化过程,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法评价混凝土盐冻循环破坏前后超声参数变化,建立相对波速、损伤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利用SEM观察盐冻循环损伤前后试件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盐冻循环次数增加,混凝土试件表面剥蚀愈显著,剥落量增加,内部损伤、强度损失逐渐加剧,超声参数与抗压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混凝土经历盐冻破坏后,内部结构呈疏松絮状,孔隙、裂纹愈加显现,密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