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4年Ⅰ区M7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888t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现已探明大中小型墓葬1200余座、车马坑9座,时代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2014年9~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墓地I区的两座墓葬(M3、M7)进行了抢救性发掘。M3已被盗掘。M7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葬具为一椁双棺,随葬器物丰富,有铜器、玉器、石器、蚌器及陶器等。其中铜礼器有列鼎3件、簋4件、壶2件、盘1件、匜1件。玉器数量众多,器形有璜、璧、人、兔、鱼、蚕、蝉等。M7北部填埋一层玉石器,四周还埋有动物骨骼,这种祭祀是在成葬后随即进行的,此类现象较为罕见。
其他文献
一石碑现状 朗嘎碑位于西藏林芝市米林县丹娘(gtam snyan)乡夏拉(bya la)村东,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朗嘎(glang mkhar)村南部的夏拉山山坡上。石碑地理坐标为北纬29°27′16″,东经94°41′9″,海拔2950米(图一)。早期拍摄的图像资料显示。朗嘎碑曾遭人为毁坏而致碑首与碑身分离,且首、身均曝露于野。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块大黑礁石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因而得名“黑石号”,船上装载的中国瓷器达67000多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500余件,几乎涵盖了已知的长沙窑器物造型。“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多数收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土城子遗址位于辽宁省喀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处在渗津河与大凌河的交汇要冲,大阳山北坡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缓(图一)。遗址南北长约450、东西宽约400米,魏塔线铁路从遗址中部穿过。
2013年6~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在蔡家坟遗址发掘了一批战国瓮棺葬和土坑墓。瓮棺葬均为儿童墓,瓮棺由釜、瓮、盆三种陶器组合构成,均没有随葬器物。土坑墓分布有一定规律,出土器物有陶鼎、豆、罐、壶、盂和石璧、石片等。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瓮棺葬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土坑墓的年代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瓮棺葬、土坑墓的基本特征与燕山南麓地区、辽西地区的同类墓葬基本一致,土坑墓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此次发掘为讨论燕文化的传播、扩张以及本地葬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2007年6月,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发现了一座砖室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陵川县文物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单墓道砖砌单室墓,墓室为仿木构砌筑,覆斗形墓顶。墓顶四壁、墓室四壁通施灰浆并分别绘制壁画。壁画题材有郭巨埋儿、田真哭活紫荆树、杨香打虎救父、树下高士屏风画、挂轴花鸟画、备茶备酒图等。墓室甬道内有一通墓志,根据志文可知,墓葬年代为金大定九年。该墓的发现为研究山西地区金代墓葬形制、壁画及社会经济提供了新资料。
文物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杨瑾同志因病于2018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杨瑾,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9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今苏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