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的不是朋友圈,是朋友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哭时给你递纸的人很多
  但直接拉你入怀的又有几个
  ——1——
  朋友S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他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单人照,每天与不同的密友自拍。S确实生来就具有调动气氛的天赋,无论是一起唱歌还是聚餐,他总能迅速暖场,中途还能救冷场于无形。
  前段时间,福州办青运会,他去做志愿者,认识了一帮新朋友,穿着小青果的衣服在赛场边上蹿下跳。在这个并不能算是一线的城市,凡是有大型活动必活跃着S的身影。他的朋友圈俨然已经成为都市报的活动板块,实时播报这个城市的各种动态。每每扫过他的朋友圈,我都会产生一种“不配和他同在一个城市”的自惭形秽感。
  ——2——
  朋友L截然不同,少言寡语,不爱热闹,不议是非,平日里一副形单影只的孤独范儿。上学的时候,人人都在竞争班长、团支书,想过官瘾,唯独他挑了个劳动委员的苦差。我们交情不深,因为同选了一门选修课,才会一周一会。课间无聊,也会时常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点私事。
  毕业后我们鲜少联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让我猜猜他在哪儿。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一声坏笑着抢白了我的话:“哈!就知道你猜不到,我在贝加尔湖畔。”然后他就自顾自地说,大学的时候,网络上有个帖子流传很广,说人一辈子一定要坐一次通往俄罗斯的铁路。那时选修老师正唾沫横飞地讲着糖代谢,我一脸兴奋地拿给他看,结果老师写满黑板的糖代谢示意图没记住,反倒记住了这一路山峦、草原、白桦林、贝加尔湖,就心心念念地想去一趟。
  老掉牙的少年往事,他连各种细节都记得比我清楚。他说:“俄罗斯的女人比你还要壮硕,哈哈哈。”我说:“滚!”嘴上不饶,心里却一暖。
  ——3——
  有段时间,朋友圈流行集赞的活动,S君一连发了许多个,然后恭恭敬敬地群发给好友,要大家帮忙点赞。那阵子,我工作并不忙,可连手一滑点进他朋友圈的欲望都没有。
  一天,去了个饭局,S君正巧也在,忙不迭地向我抱怨道,怎么朋友圈的集赞人数总是不够。我大吃一惊:“以你的人脉,我以为你早在第一天就攒齐了。”他苦笑道:“哪儿啊,每次集赞我都群发了两三遍,最后都不好意思再发了,可还是没攒够。”我心虚地没回应,生怕他提起几次点赞我都没有参与的事,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旁敲侧击地来影射我。
  倒是L偶尔发来的“求点赞、求转发”,等我点开的时候,下面都早已有了他的留言:“谢谢各位朋友帮忙,我的赞已经够啦!”
  ——4——
  从关系的亲疏来说,我无疑是和S君更熟悉一些。大学时代,我们共同策划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社团活动,一起通宵夜战,写策划,拉赞助,熬得双眼通红。一起在散场后,喝着大酒,分享成功的喜悦。
  但S君似乎与整个世界都熟稔,他的世界并不缺我一个。和他挑灯夜战过的,不止我一个;和他喝过大酒的,也不止我一个。他发的状态里,永远都是我不认识的人,我没见过的风景。他跟新朋友出去玩,拍出来的照片里,那一张张笑脸也全都是我不认识的人。他的喜怒哀乐多么丰富,却没有一丝一毫关于我的痕迹。
  S君让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只是非常微弱与渺小的存在。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爱与关注的占有欲就是这样偏激自私;也不得不承认,除了爱情,友情也同样具有排他性。这不值得大肆宣扬,成为任何一种抢占或犯罪的原因。却也不应被口诛笔伐,顶多算是上帝造人时,不小心做的恶作剧。
  我们都希望自己在成为别人的only one,如果不能,就希望自己至少要比别人特别一点。就像L对我说:“当我看到贝加爾湖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你。”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L心中,比起别人,多了一弯月牙形的湖泊。
  笼络人心有时候很简单,甜言蜜语不用多,就一句微弱的在乎,就是最笃定的友谊见证。我也犯过S的错误,误以为经营好朋友圈,频频获得他人的点赞就是社交达人。其实是那些点赞的意义不过是“你的生活过得很不错”或者“朕已阅”,而不是“你过得好吗”“我好想你”。
  多用心给朋友一点在乎,贴心地送去问候,两个人拥有的独家记忆,远比一方摇曳生姿的朋友圈点赞来得珍贵。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提到女神,你会不会想起面如桃花、眉如柳叶、端庄大气的小家碧玉?会不会想到校庆晚会上那个穿着长裙,用修长的手指撩拨琴弦的她?提到女汉子,你眼前是否立马出现你的同桌——她不高兴了,立即“排山倒海”般一巴掌把你桌子上的书都扫落到地上,甚至跑个八百米才2分50秒,跟玩一样,比你还快了十几秒;也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昆虫一扬手,你的文具盒就准确地命中了那无辜的生灵,心痛啊!  但你有沒有想过女神和女汉子的特质同时
2017年5月下旬,重庆市大足区龙西中学初三一班的学生张欣苗、钟筱茜和李海阔,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为迎接中考做最后的冲刺。他们3人向班主任唐老师表示要竭尽全力,以优异的成绩向他们的“莎姐姐”报喜。  “莎姐姐”就是汤丽莎,曾是唐老师的得意弟子,现在是成都师范学院大三的学生。汤丽莎的家在重庆市大足区鹤林村,妈妈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弟弟上高中。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在村里当教师。家境虽然清苦,但一
台湾女作家林海英担任《联合日报·副刊》编辑期间,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一个叫钟理和的作者,他的文章清新自然,思想很有深度,她特意想栽培他。他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林海英編发的。只可惜,钟理和因病英年早逝。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林海英特撰文《悼钟理和先生》,发表在《联合早报》上。接着,林海英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她将钟理和生前发表过的文章加以整理编书出版,是她自己掏钱找人设计封面和印刷出刊的。因为钟理和在生
我曾经梦见过一片湖。那是一片宁静的湖,带着芬芳的草木气息。天空是澄澈的,云彩是悠闲的。湖岸旁泊着一棹木舟,湖边绿草如茵,到处洋溢着轻松和自由。  那边有一栋小木屋,屋子不大,却有一种温雅的风气。屋里有一个男子,儒雅的脸上带着沉稳与安宁。他有时站在屋边静观潮起潮落,花谢花开,有时乘一叶小舟在湖上云游,有时逆着阳光品味自然的魅力,有时迎着清风享受人间的快乐。他随手写一写感慨,随手画一画风景,随手勾一勾
只有天真的人才会心软,成熟的人最无情。  对于一个人做了不靠谱或哗众取宠的事,我们会说这个人太作(zuō),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作秀。  《皇帝看不见的地方》一文中讲,明朝重建北京城时,铺设了石子马路,城内还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沟渠,用于排水、排污。但清军入关后,石子路完蛋了,沟渠也塞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皇帝看不见。皇帝住的紫禁城里,排水沟渠一直完好无损,所以,皇宫里头没有城里的景色。皇帝出行,则净水
照片中的小伙子坐在地铁椅子上,戴着耳机,低头玩着手机,如果看到这一幕,你会为他点赞吗?我想,很多人不会。但是,这张照片被拍摄者发布到网上之后,却引来了几十万的点赞,而且很多网友都在寻找这位“游戏哥”。原来,照片中的小伙子还有一个细微的动作,他的一只手死死抓住旁边的轮椅,一只脚卡在轮子上。  那天下午5点刚过,正是下班高峰的时间,成都地铁人流开始出现拥挤。在地铁4号线骡马市站,一名工作人员艰难地将一
近年来,英国伦敦大部分地區正在遭受中重度空气污染,每年因空气污染而导致9500名伦敦市民死亡。市民们怨声载道,在野党也借机在议会上对政府进行严厉质询。政府决心改善伦敦的空气质量,责成伦敦市政府成立一个空气质量检测部门,对伦敦市各区的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进行实时检测,如果哪个区的空气质量检测不达标就处罚这个区的最高行政官员。  皮埃尔·迪凯努瓦被任命为伦敦空气检测部门的负责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准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骑墙派”,这种人两头讨好,自己觉得人见人爱。但在孔子看来,“人见人爱”的人,其实是贼害仁义的,因为这种人没有正义感。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做人的原则,希望人见人爱。这些人从来不得罪人,也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们对谁都笑脸相迎,对谁都一团和气。这些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对象。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美誉:情商高。  很多人终其
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被别人打败的。  在浙江省温州市有一个“公益少年”,他在微信上发起了募捐,声称为一个财政困难的学校购买教学设备。一年多来,这名热衷公益事业并有侠义心肠的少年因此名声大噪。然而,一纸网络控诉,掩去了他所有的光环,“公益少年”因涉嫌以公益之名诈骗数万元善款,被温州警方立案调查。  “公益少年”名叫向家强,今年刚满17岁,初中毕业后再没上学。向家强最初真的是一名热衷公益事业的少年,
适逢国家最困难时期,“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和他带领的理论组迎来了1960年春节,他觉得大过年了,怎么也得给大家弄点饺子吃。一天,邓稼先兴冲冲地拎来一斤猪肉、一斤白菜和一斤面粉。人们欢呼之余,不禁发问,这么点东西,怎么够吃呢?邓稼先当然清楚,下属一共有三十几号人,而且大都是饭量不小的青壮年。邓稼先沉默片刻,再次发话:“要不就这样,南方的同事只管吃,不管包。”理由是,南方人吃饺子相对较少,包饺子难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