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力图结合我国小学体育的实践,从理论上探索在学校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为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创造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
毛泽东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并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可见,身体健康不仅是人之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身体健康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健康第一”最原始、最基本的意思。笔者认为,“健康第一”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技术教学”、“竞技体育”为主要目标的旧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其在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在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了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要不断地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鉴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至为重要。因此,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和满足的需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3.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只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认真、主动地完成教学要求,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需要是获得归属感和尊重,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是获得别人称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精心组织安排,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程标准》要求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自身身体条件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建立体育课中的动态评价系统,使学生们在参与评价过程中,真正能够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在制订动态评价标准时,不仅注意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还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
毛泽东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并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可见,身体健康不仅是人之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身体健康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健康第一”最原始、最基本的意思。笔者认为,“健康第一”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技术教学”、“竞技体育”为主要目标的旧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其在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在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了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要不断地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鉴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至为重要。因此,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和满足的需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3.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只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认真、主动地完成教学要求,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需要是获得归属感和尊重,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是获得别人称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精心组织安排,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程标准》要求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自身身体条件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建立体育课中的动态评价系统,使学生们在参与评价过程中,真正能够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在制订动态评价标准时,不仅注意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还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