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彰显魅力,促进学生成长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级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良好班风促进学风,以积极进取的班级风貌凝聚人心,完成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学情特点,通过具有渲染性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拟定倡导性的班级制度文化,形成引领性的班级文化精神,从而引导学生进步。
  【关键词】  班级文化;有效策略
  小学是德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保护学生个性发展,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手段,更不能够压制学生求善向上的进取心。教师要以创建班级文化为抓手,从制度、物质、精神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突出倡导性
  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有了制度保障,才能确保日常管理不走样。没有班规,学生就无法在观念上要求自己,在行为上规范自己。教师在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明白制度不是管他们,而是保障班级所有人的利益,是对某一个价值观念的倡导。比如,善良、公正等。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教师不要将学生排斥在外,要和学生一起商讨班级规章制度。
  开学初,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校规以及文明班级规范出发,共同参与班规的制订,学生参与制订的班规更有约束力。班级规章制度要有“惩恶扬善”的作用,比如,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不迟到,批评不讲卫生的行为等。班规要有奖惩条款,可以量化学生行为。实施阶段,教师通过“评先进”“评优秀”等制度,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定期表扬、激励学生。当然,班规也要有惩罚条款,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比如,对迟到的行为,教师可以在班级规章制度中拟一条惩罚措施。比如,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以“迟到”为主题,进行一次演讲。在班规的约束下,学生会逐渐改掉迟到的毛病。当然,班级规章制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上述案例可见,好的班级规章制度离不开师生合作,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才有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一定要按章办事,才能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二、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突出渲染性
  一个健康、文明,充满个性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过程中,教师不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不要简单地去抄袭其他班级的文化内容,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努力打造高品质、高格调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师要让教室的每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个角落都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教师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室卫生环境,比如,桌椅摆放、地面清洁、桌面物品摆放等,干净、整齐、清爽是目标。二是教室内的装饰,比如,墙壁装饰、黑板报设置、标语口号等,这些装饰都要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团结、爱学习、懂礼貌等。开学初,教师先安排学生搞卫生,将地面、门窗打扫干净,并且要求学生将桌椅、文具摆放整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人文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在整个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突出文化色彩。
  上述案例可见,班级物质文化的创建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生活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都能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力争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标语、每一幅挂图都具有教育意义,都能够彰显文化,传递文明。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引领性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长时间交往后形成的一种集体性的价值取向。班级精神文化是所有班级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度的保证,需要价值观念的引领,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在打造班级精神文化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突出引领的特质,不可流于形式。
  当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就要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班集体,用什么办法培育出以学业为中心的学风,营造出和谐相处、快乐生活的班风等。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树典型。树典型就需要教师在班级里树立一些榜样。比如,教师每周开展一次评先进活动。如好人好事奖、见义勇为奖、乐于助人奖、拾金不昧奖等。班主任通过对获奖学生的肯定,引领班级的价值走向。二是参加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往往容易凝聚人心,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舞蹈社、读书会、演讲会、书法会、運动会等。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还形成了良好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
  上述案例可见,班级精神文化的培养格外重要,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教师要在班级成立初期就有意识地进行建设,通过一些措施,让学生慢慢地理解与接受,从而将这种班级精神文化扎根于心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总之,教师要想让班级有凝聚力,就要花大力气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师从学校、班级、学情出发,创设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专科技术的提高、麻醉术的进步和手术室 配合的加强,几乎所有常规手术的手术时间都大为缩短.以 食管癌切除为例,一般只需要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40-50年代这类手术通常需要6-8小时),这在当前麻醉技术 和其他条件的配合下是相当安全的.并且术后呼吸道并发 症已有减少,手术死亡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5%以下.由 此可见,缩短手术时间对病人是有利的.
期刊
血管旁路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近期出现了多种新的治疗方法,但是股腘等旁路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血管重建中选择合适的移植物是取得手术成功及提高远期通畅率的关键所在。
期刊
患者 男性,35岁,主因"发现右大腿根部搏动性包块8年,右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8年5月5日入院.既往史:8年前右大腿根部曾被刀刺伤。
期刊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在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患者心脏外科手术适应证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46例CHD合并重度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12±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导管检查和吸入伊洛前列索试验,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80±13)mm Hg(1 mill Hg=0.13
【摘 要】 课改理念在教育当中的不断渗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教学等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直观情境等方式,打造沉浸式教学的模式,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道德与法治;直观情境  沉浸式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期望学生在与课堂融为一体中,不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道德与法
期刊
异位脑膜瘤占全部脑膜瘤的比例在文献中悬殊较大,一般在1%~17%[1-4].1994年5月至2007年11月我院收治17例异位脑膜瘤患者,占同期全部脑膜瘤(738例)患者的2.3%,现报告如下。
期刊
论著类文稿需附中、英文摘要,其他类别稿件(如技术交流、诊治经验、病例报告、综述等)不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应按结构式摘要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内容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其中结果部分应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实中,不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存在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摆脱直白的说教方式,采取一种更加“隐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隐性教育”并不容易,教师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学生内心,形成学生稳定而持久的良好品性与言行。  一、美好情操在美好环境中养成  “近
期刊
由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外科论坛一胃肠外科规范与进展”将于2010年5月21至22日在北京举行。论坛将对微创胃肠手术、肿瘤治疗规范及理念新进展、肠外肠内营养应用规范及进展、微创减肥手术等胃肠外科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目的 分析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手术及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57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术后全组患者的l、3和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