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时再用权力和金钱的尺子去衡量陈沫吾无疑是失效的。悠悠人生几十载,陈沫吾一直在艺术领域探索、付出,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进步与深入,他付出的勤劳与汗水,他在文艺服务事业上所投入的专注与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
很難用一个词去准确定义或概括陈沫吾的艺术身份。
陈沫吾是一个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造诣颇深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甘愿居于幕后,默默为广大艺术家服务的评论家。投身于艺术创作的人士有很多,但是既能平心静气地进行创作,也能肩负文艺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关注川内乃至全国的文艺界的动态与发展,辛勤地为他人做嫁衣,这就难能可贵了。
在当下号召凸显文艺发展繁荣的时代语境下,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一种主流文艺价值观被广泛践行。而学习传统,也意味着学习被上一代学者、艺术家们所承袭下来的学术风范与艺术品质。在陈沫吾身上,有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约束与对本真的追求以及处处流露出来的务实、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优良遗风,成为他艺术作品中的整体基调。
一、工余从艺,辛勤耕耘艺术人生
1964年7月,陈沫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父母思想开明,自幼就接受到了文化教育,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村里唯一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的人,为了摆脱当时的生存困境,进入城市后的陈沫吾选择了一份野生动物野外调查研究的工作。但陈沫吾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幼就喜欢的文化艺术,而是选择以自学的方式来保护、延续自己心仪的纯粹的艺术之梦。
满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陈沫吾拜师蜀中书法篆刻名家苏园先生,后又得到书画名家邹文正先生、国画名家龙国屏、王永年、罗巨白等诸多先生的指导,同时结交了一批潜心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博采众长,刻苦专研,于艺术创作中融入自身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与对生命的深刻体悟,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沫吾的书法追求传统文化之美的极致。他的作品自由而冷静,追求道家美学所提倡的“得天趣,通自然”,不落凿斧之痕迹。同时也继承了其师苏园先生大朴不雕的冷静风格。其书法所展示出来的风骨和陈沫吾真诚率直、不跟浮华时风,追求心灵体验与灵魂清净的人格是密不可分的。陈沫吾讲究传统,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并不囿于局限,他通过经年累月的日夜学习,努力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笔迹的粗细、浓淡变化的美的律动,其笔势的缓急,章法的虚实和笔意都恰到好处,故其每一幅作品构成都是一个完整而互为依存的矛盾体,十分值得思考、审读和品赏。在作品的内在底蕴上,陈沫吾追求自由、本真与质朴的旨趣和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但是他亦懂得中庸之道,其书法并不是肆意妄为、毫无顾忌的任性、自由或野性般的宣泄,而是在秉承艺术创作规律和法度中寻求精神自由,使得作品在整体视觉上形成一种矛盾统一的张力之美。
耕云种月、不辍笔墨,是圈内友人对陈沫吾艺术探索最真挚的评价。并非科班出生的他在研习书法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绘画也投入了十分的精力去学习、钻研。试图摸索出两者之间共通的艺术规律,以书印证画,以画承接书,将两者融会贯通,互为促进。陈沫吾的绘画意境深远,大气象、大格局,雅而不俗,借助书法艺术的用笔布线,以书入画、以文化画的方式构成画面,注重用墨,构图精密饱满,整体恢弘坚实,又结合自身的审美趣味,灵活运用笔墨线条,赋予画面灵动、从容之感。他的大幅山水画,法理和审美趣味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有雄浑健爽的气势,细节处又透露着秀丽诗情,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对立统一,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人看到了绘画者的性情特点和审美追求。他的焦墨画层峦叠嶂,用墨娴熟,画风厚重却又融入了画者天真浪漫的心情。
陈沫吾的篆刻作品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于方寸之间寻求变化,他融古代砖刻、陶刻、玺印、封泥、镜铭和民间碑刻、摩崖石刻等审美意趣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方圆并重,借齐白石的用刀爽利,化吴昌硕的线条圆厚,将书、画、印与艺术家做人的心性修为有机低融合到篆刻艺术创作之中。成于心、应于手、合于刀、化于石,看似蓬头丐面、粗豪大气,但并非一味使来,其中自有法度存焉,足彰显其功力学养之深厚。他刀下的肖形印意趣横生、气象万千,不管是朱刻、白文,都体现出刀法多变,图像形态各异,妙趣盎然。其边款内容或诗文,或记事,与印面配合,相得益彰,使整个肖形印得到艺术的延伸。肖形印以朦胧模糊、似有若无的意象来表现生命情趣和内在精神,陈沫吾的肖形印作品,以小见大,简约生动,把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壮美景物融入石面,有“版画”的雅逸,韵味无穷。
长期以来,陈沫吾严以律己,刻苦钻研,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个人风格鲜明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也是他几十年来艺术探索的成果与心血结晶。
二、文以载道,默默谱写人生格局
所谓艺高者独持偏见,胆大者敢于直言。陈沫吾长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磨砺自身,不仅创作成果颇丰,还形成了一套独到的艺术见解。陈沫吾个性率真,待人真诚,他生于重庆,骨子里有着重庆人的直率淳朴、善良勤奋的个性。因长期和艺术打交道,他深受文艺的熏陶与洗礼,个性中不乏温文儒雅,做事勤恳认真,处世斯文有礼。陈沫吾常常提到文艺对人的精神与灵魂是有教化意义的,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亦影响着其创作的整体格调,学艺者首先学做人,人品决定艺品。陈沫吾的艺术创作大多兼具古朴雄浑与自由灵动的美感,能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与启迪,这也是他勤奋朴实的内心写照。另一方面,陈沫吾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坚持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文艺评论领域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见识的形成源于一定的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同时也需要聪明才智的参与,需要一个人勤奋刻苦的学习与丰富的交流体验,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形成新的独到的领悟与判断。陈沫吾广交圈内艺术家,研究学习上一代的艺术大家,对书画篆刻艺术又有深刻的实践感悟,他既能深入到传统艺术作品中去推敲体验,又能博采众长,取舍有道。借其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文字功底,他能对时下的文艺现状与活跃在川内的艺术家保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与评判。写出了一篇篇言之有物、真挚诚恳的艺术评论与艺术感悟。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陈沫吾既能沉浸于艺术创作,也能跳出艺术创作的领域,站在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整個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所观所想形成具有逻辑体系的学术性文章,以此返观指导艺术创作的走向。这些年来,陈沫吾在艺术创作之余,埋头著书,先后出版了《煮墨围炉》(上下册)《陈沫吾诗文集》《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我的恩师龙国屏》《曾默躬印识》等专著,主编修订了《大风堂同门录》。著作等身,毫不为过。而这些与他勤恳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投入艺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陈沫吾认为艺术是人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灵慰藉,书画是可以修心怡性的。他追求人生境界之淡泊高远,不计个人得失,认为艺术是高尚的,不能以假糊弄他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物欲诱惑随处可见的当下社会,浮躁浅薄、急功近利是艺术发展的一大障碍,艺术家的坚守需要非同寻常的定力,需要以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纯粹的艺术精神。陈沫吾推崇宁静致远的心境,坚信艺术的高峰当属于既有才华又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的人。
事实上,陈沫吾亦是在亲身实践他这一艺术观。立足行业的高度书写学术评论,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方向与理论支撑,让更多普通民众获得更为直观易懂的方式去了解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和未被发掘出来的艺术精品,通过手中的笔让更多潜在的优秀艺术家呈现在人前,这是陈沫吾作为一名评论人士为艺术事业所提供的一份贴心服务。而陈沫吾的艺术高度似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文以载道,文艺之光若能恩泽更多人,陶冶洗涤更多人的心灵,提升国民的整体审美趣味与精神追求,让更多人通过文艺体会到人文、自然天地之精要道义,那便是艺术之高境界了。陈沫吾秉承肩负这一文艺使命,开拓了一条新的艺术服务之道,他牺牲零星的休息时间,积极教育指导那些对艺术怀有热爱的求学人士,通过亲身教化,投到其门下学习的弟子均学有所获,成绩斐然。
站在如此人生高度,此时再用权力和金钱的尺子去衡量陈沫吾无疑是失效的。悠悠人生几十载,陈沫吾一直在艺术领域探索、付出,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进步与深入,他付出的勤劳与汗水,他在文艺服务事业上所投入的专注与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
陈沫吾说:“任何人都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的环境、艺术的修为,因为人需要情感,需要真实、需要表达。”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尝试着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学习艺术。一方面,他对创作永远怀有激情,整日与书画为伴,为艺术发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艺服务事业中,肩负文化使命,不忘初心,传授书画技艺,以艺术感化他人。另一方面,他本真率直,不争不抢,于艺术的海洋里放飞自我,修养身心,淡泊宁静,感悟人生真谛。
他呈现了一位艺术家该有的担当和人生格局。
很難用一个词去准确定义或概括陈沫吾的艺术身份。
陈沫吾是一个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造诣颇深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甘愿居于幕后,默默为广大艺术家服务的评论家。投身于艺术创作的人士有很多,但是既能平心静气地进行创作,也能肩负文艺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关注川内乃至全国的文艺界的动态与发展,辛勤地为他人做嫁衣,这就难能可贵了。
在当下号召凸显文艺发展繁荣的时代语境下,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一种主流文艺价值观被广泛践行。而学习传统,也意味着学习被上一代学者、艺术家们所承袭下来的学术风范与艺术品质。在陈沫吾身上,有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约束与对本真的追求以及处处流露出来的务实、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优良遗风,成为他艺术作品中的整体基调。
一、工余从艺,辛勤耕耘艺术人生
1964年7月,陈沫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父母思想开明,自幼就接受到了文化教育,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村里唯一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的人,为了摆脱当时的生存困境,进入城市后的陈沫吾选择了一份野生动物野外调查研究的工作。但陈沫吾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幼就喜欢的文化艺术,而是选择以自学的方式来保护、延续自己心仪的纯粹的艺术之梦。
满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陈沫吾拜师蜀中书法篆刻名家苏园先生,后又得到书画名家邹文正先生、国画名家龙国屏、王永年、罗巨白等诸多先生的指导,同时结交了一批潜心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博采众长,刻苦专研,于艺术创作中融入自身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与对生命的深刻体悟,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沫吾的书法追求传统文化之美的极致。他的作品自由而冷静,追求道家美学所提倡的“得天趣,通自然”,不落凿斧之痕迹。同时也继承了其师苏园先生大朴不雕的冷静风格。其书法所展示出来的风骨和陈沫吾真诚率直、不跟浮华时风,追求心灵体验与灵魂清净的人格是密不可分的。陈沫吾讲究传统,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并不囿于局限,他通过经年累月的日夜学习,努力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笔迹的粗细、浓淡变化的美的律动,其笔势的缓急,章法的虚实和笔意都恰到好处,故其每一幅作品构成都是一个完整而互为依存的矛盾体,十分值得思考、审读和品赏。在作品的内在底蕴上,陈沫吾追求自由、本真与质朴的旨趣和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但是他亦懂得中庸之道,其书法并不是肆意妄为、毫无顾忌的任性、自由或野性般的宣泄,而是在秉承艺术创作规律和法度中寻求精神自由,使得作品在整体视觉上形成一种矛盾统一的张力之美。
耕云种月、不辍笔墨,是圈内友人对陈沫吾艺术探索最真挚的评价。并非科班出生的他在研习书法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绘画也投入了十分的精力去学习、钻研。试图摸索出两者之间共通的艺术规律,以书印证画,以画承接书,将两者融会贯通,互为促进。陈沫吾的绘画意境深远,大气象、大格局,雅而不俗,借助书法艺术的用笔布线,以书入画、以文化画的方式构成画面,注重用墨,构图精密饱满,整体恢弘坚实,又结合自身的审美趣味,灵活运用笔墨线条,赋予画面灵动、从容之感。他的大幅山水画,法理和审美趣味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有雄浑健爽的气势,细节处又透露着秀丽诗情,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对立统一,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人看到了绘画者的性情特点和审美追求。他的焦墨画层峦叠嶂,用墨娴熟,画风厚重却又融入了画者天真浪漫的心情。
陈沫吾的篆刻作品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于方寸之间寻求变化,他融古代砖刻、陶刻、玺印、封泥、镜铭和民间碑刻、摩崖石刻等审美意趣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方圆并重,借齐白石的用刀爽利,化吴昌硕的线条圆厚,将书、画、印与艺术家做人的心性修为有机低融合到篆刻艺术创作之中。成于心、应于手、合于刀、化于石,看似蓬头丐面、粗豪大气,但并非一味使来,其中自有法度存焉,足彰显其功力学养之深厚。他刀下的肖形印意趣横生、气象万千,不管是朱刻、白文,都体现出刀法多变,图像形态各异,妙趣盎然。其边款内容或诗文,或记事,与印面配合,相得益彰,使整个肖形印得到艺术的延伸。肖形印以朦胧模糊、似有若无的意象来表现生命情趣和内在精神,陈沫吾的肖形印作品,以小见大,简约生动,把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壮美景物融入石面,有“版画”的雅逸,韵味无穷。
长期以来,陈沫吾严以律己,刻苦钻研,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个人风格鲜明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也是他几十年来艺术探索的成果与心血结晶。
二、文以载道,默默谱写人生格局
所谓艺高者独持偏见,胆大者敢于直言。陈沫吾长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磨砺自身,不仅创作成果颇丰,还形成了一套独到的艺术见解。陈沫吾个性率真,待人真诚,他生于重庆,骨子里有着重庆人的直率淳朴、善良勤奋的个性。因长期和艺术打交道,他深受文艺的熏陶与洗礼,个性中不乏温文儒雅,做事勤恳认真,处世斯文有礼。陈沫吾常常提到文艺对人的精神与灵魂是有教化意义的,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亦影响着其创作的整体格调,学艺者首先学做人,人品决定艺品。陈沫吾的艺术创作大多兼具古朴雄浑与自由灵动的美感,能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与启迪,这也是他勤奋朴实的内心写照。另一方面,陈沫吾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坚持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文艺评论领域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见识的形成源于一定的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同时也需要聪明才智的参与,需要一个人勤奋刻苦的学习与丰富的交流体验,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形成新的独到的领悟与判断。陈沫吾广交圈内艺术家,研究学习上一代的艺术大家,对书画篆刻艺术又有深刻的实践感悟,他既能深入到传统艺术作品中去推敲体验,又能博采众长,取舍有道。借其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文字功底,他能对时下的文艺现状与活跃在川内的艺术家保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与评判。写出了一篇篇言之有物、真挚诚恳的艺术评论与艺术感悟。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陈沫吾既能沉浸于艺术创作,也能跳出艺术创作的领域,站在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整個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所观所想形成具有逻辑体系的学术性文章,以此返观指导艺术创作的走向。这些年来,陈沫吾在艺术创作之余,埋头著书,先后出版了《煮墨围炉》(上下册)《陈沫吾诗文集》《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我的恩师龙国屏》《曾默躬印识》等专著,主编修订了《大风堂同门录》。著作等身,毫不为过。而这些与他勤恳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投入艺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陈沫吾认为艺术是人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灵慰藉,书画是可以修心怡性的。他追求人生境界之淡泊高远,不计个人得失,认为艺术是高尚的,不能以假糊弄他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物欲诱惑随处可见的当下社会,浮躁浅薄、急功近利是艺术发展的一大障碍,艺术家的坚守需要非同寻常的定力,需要以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纯粹的艺术精神。陈沫吾推崇宁静致远的心境,坚信艺术的高峰当属于既有才华又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的人。
事实上,陈沫吾亦是在亲身实践他这一艺术观。立足行业的高度书写学术评论,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方向与理论支撑,让更多普通民众获得更为直观易懂的方式去了解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和未被发掘出来的艺术精品,通过手中的笔让更多潜在的优秀艺术家呈现在人前,这是陈沫吾作为一名评论人士为艺术事业所提供的一份贴心服务。而陈沫吾的艺术高度似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文以载道,文艺之光若能恩泽更多人,陶冶洗涤更多人的心灵,提升国民的整体审美趣味与精神追求,让更多人通过文艺体会到人文、自然天地之精要道义,那便是艺术之高境界了。陈沫吾秉承肩负这一文艺使命,开拓了一条新的艺术服务之道,他牺牲零星的休息时间,积极教育指导那些对艺术怀有热爱的求学人士,通过亲身教化,投到其门下学习的弟子均学有所获,成绩斐然。
站在如此人生高度,此时再用权力和金钱的尺子去衡量陈沫吾无疑是失效的。悠悠人生几十载,陈沫吾一直在艺术领域探索、付出,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进步与深入,他付出的勤劳与汗水,他在文艺服务事业上所投入的专注与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
陈沫吾说:“任何人都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的环境、艺术的修为,因为人需要情感,需要真实、需要表达。”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尝试着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学习艺术。一方面,他对创作永远怀有激情,整日与书画为伴,为艺术发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艺服务事业中,肩负文化使命,不忘初心,传授书画技艺,以艺术感化他人。另一方面,他本真率直,不争不抢,于艺术的海洋里放飞自我,修养身心,淡泊宁静,感悟人生真谛。
他呈现了一位艺术家该有的担当和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