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写作的内在规律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59403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之事,莫不有法。”写作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写作都讲求法度,讲求范式。写作从理论上说是源于作为写作对象的客观事物,其通过写作主体的加工、制作,反映在各种文章之中,所谓“文成而法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讲:“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由此足可见文章的体制对于写作之法的重要性。在写作实践中,它们虽多有变化,但也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因此,对于学习写作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来说,讲求法度、范式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中学生来讲,最基本的是要区分不同的文体对于写作的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记叙文主要是叙事,有很多种体裁,主要要求就是把事情说明白,可以在问中适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要多,最多2到3个段落就可以了;议论文主要是说自己的观点,也分很多类型,我们建议学生主要写作立论性的文章,这个就是要把自己想阐述的观点说清楚就可以了,文章中会用到一些事情来加以验证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事例要简单描述,不要流连于细节。同时,记叙文是描述事情的,观点是补充,是次要的;议论文是主要说自己的观点,事件是为了证明观点,是次要的。
  由以上论述可见,强调写作中的规则、法度、范式,规范不同文体的创作特质等等,对于学习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一味地拘泥于规则的限制之中,那也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文。例如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虽然在格式规范上可以说已经打磨到了炉火纯青的精工地步,但是,却没有多少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千篇一律,落入窠臼之中,结果必然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自由。可以说,重复和模仿是作文的大忌。此外,生活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这也要求学生的作文反映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新变化、新情况,描绘新人物、表现新观点。因此,作文中创新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在写作中实现创新呢?大致说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因此,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变化。
  第二,要具有认识社会的独到见解。平凡的生活正是文学最好的素材,坚定学生写作身边生活的信心。学生对世界的感触,可能不成熟,但绝对不单调。但是中学生大多不敢写自己的情感,觉得格调不高,觉得人物形象不完美。要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小事、自己的情感才应该是自己文字的主体,才可以表达成很好的文字。写作实践既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变幻莫测,但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又较少,只有带领学生涉猎课外,才能扩展视野,增强兴趣。
  第三,要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可进行自由写作训练,即不定写作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写作内容。这样有助于促进思维表达的流畅性,当然也可以结合某种情景进行写作练习。其次,提出“假如”式问题是发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方法是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或观念变成问题。如“假如动物比人类聪明”“假如人类不需要睡眠”“假如沙漠变成了绿洲”,等等。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旨在发挥考生的写作想象力。
  虽然写作中的创新非常重要,但是,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要一味的创新呢?当然不是。“五四”时期的闻一多先生面对新诗的发展状况,曾经有句非常恰当的比喻:戴着镣铐跳舞。这不仅是当时新诗发展所面临的境遇,甚至可以说是一切文学样式谋求发展时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于当前的中学生来说,强调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就考试中的作文写作来说,写出新意也一直是老师们所普遍强调的。因为只有创新性的写作、只有写出新意的作品才有可能拿高分,因此,在广大中学生中就无形之间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追新求异。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这种追新求异之风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思想内容上如此,在形式方面尤其是这样。而这根高考指挥棒又具有很大的导向性,因此它又进而会影响到现行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这种状况着实让人担忧。毋庸质疑,能够在考试作文中做到取材新颖、立意独特、形式别致,这并非坏事,但是,如果不考虑文体的特殊规定性,一味地追求内容的前卫、形式的奇特,那就未必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中学生的写作应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讲求文法。
  总之,“文无定法,有大法。”在中学生的创新写作过程中,既要鼓励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胆创新,又要合乎文之大法,合乎文之为文的内在规定性。
其他文献
教学反思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 有感则反思, 无感则无需思。它不应该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个习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 文字也可长可短。比如写一两句话或写成教学心得, 或写成日常札记都可以。只要内容集中具体,有思可循即可, 不必把一般的教学过程统统写进去。关于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写自己的教学亮点  例如: “关于比热容的教学” 是初中物理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概念比较抽象,
【摘要】师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沟通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 不同的沟通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 体会到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对我以后当班主任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本书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 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 就师生之间最常见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科课程是学生受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而使创造性的“教”成为开发和释放人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课程 创造教育    用哲学的眼光看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尊重客观的人;第
执教《圆的周长》公开课, 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只是告知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第一遍试上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导入课题  课件呈现小白兔和小灰兔赛跑图。师: 小白兔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 小灰兔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一些?生: 我觉得是小白兔。师: 目测是一种方法, 但它有误差, 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求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短?生: 只要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各自周长, 就可以比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J0904)  【摘要】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优势和出现的问题, 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立体构成是工业设计专业中研究三维立体形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揭示三维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编者按: 袁贵仁部长最近谈到高等教育时, 突出强调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 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任务, 尤其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当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 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哪些新进展新举措?  近期召开的教育部2011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心灵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音乐课堂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中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 还是数学创新, 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都会失去灵魂。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  1.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
【摘要】敏锐的眼光对科技创新和创业致富至关重要。创业需要商机, 要捕捉创业致富商机, 须拥有敏锐的眼光。自主创业已成当今就业大趋势,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走上创业致富路, 教育就必须在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上狠下功夫。    我们的教育, 从中学到大学, 一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  敏锐的眼光, 就是人们常说的“远见卓识” 和科研领域所说的“直觉”、“洞察力” 及文物收藏
一、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