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内容的设置只是为综合职业人的培养预设了可以嫁接的载体,而要将这种蕴意学术职业内容的课程载体嫁接到学生身上,实现学术与职业能力的最终达成,必须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最根本、最核心的改革,针对当下流行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提出几点看法与思考,试图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评价 反思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刻,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使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强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目标定位
能力本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设定显然是根据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从而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和方向.一般来说,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强调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重且互相配合的思路,共同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基础项目来服务。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非常清楚要达到的目标,目标明确性这是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优势。
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更多地以模块课程的形式进行,完全抛弃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完全根据市场对于职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内容包含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上,通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毕业生具有较广泛的就业市场和推广价值,也可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借鉴。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保证高职院校出口的畅通。
3. 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工作过程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从而掌握某领域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的安排,特别突出动手、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传播知识的同时,大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二、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随着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1. 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生本教育理念的教育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终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的一类教育,其最终目的还是促进人的发展。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具体体现就是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提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目标性非常明确,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单一,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忽视人性,培养的人才是“经济人”和“工具性人”,忽视了人的自身需求和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教育应有的取向。
2. 课程设置偏离了人才成长规律
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内容往往是根据能力的需要,这种针对工作导向提出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急功近利,将职业教育看做是一个培养人具有某一工作能力的短期行为,忽视了人才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成才的根本,对人才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影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因主要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课程设置忽视了人才成长规律,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组织实施忽视对人的素质构建
组织实施过程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教学的组织实施放在工作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拥有能力,确很难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从而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支持,在转岗就业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难以使用社会的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它不利于职业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对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1. 坚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改变功利化、实用化和物欲化的价值追求,将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放在促进人的发展上面来,坚持人本化、人性化和人格化的价值趋向。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人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属。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从“人”出发,坚持人格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着力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健康文明的“社会人”,富有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人格高尚、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2.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设置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对“能力本位”的超越。“能力本位”强调的是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组织和实施评价课程,对学生实施培养或培训的“职业能力”是特定岗位现时的或已有的,忽视了学生职业迁移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培养。“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设置“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板块,增强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强调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突出强调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宽基础”阶段的设置,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转岗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活模块”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精通某一专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顺利就业和有竞争力的就业奠定基础。
3. 构建“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本本质就是把学生确实当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具体来说,就是以生命优化为目的的培养方式,是促进生命全面发展与提升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式,是关注学生人生的完善的培养方式,从而培育出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的生本功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求,加强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责任感、荣誉感、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文化学习、个性品质陶冶和职业能力训练等为一体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最终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清秀.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践与探索,319.
[2]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3(04):46.
[3]邹心遥.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N].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2.
[4]陈仁华.试论生本理念下的职业教育[J].中国商界,2009(12):10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评价 反思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刻,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使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强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目标定位
能力本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设定显然是根据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从而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和方向.一般来说,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强调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重且互相配合的思路,共同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基础项目来服务。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非常清楚要达到的目标,目标明确性这是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优势。
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更多地以模块课程的形式进行,完全抛弃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完全根据市场对于职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内容包含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上,通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毕业生具有较广泛的就业市场和推广价值,也可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借鉴。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保证高职院校出口的畅通。
3. 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工作过程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从而掌握某领域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的安排,特别突出动手、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传播知识的同时,大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二、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随着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1. 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生本教育理念的教育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终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的一类教育,其最终目的还是促进人的发展。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具体体现就是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提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目标性非常明确,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单一,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忽视人性,培养的人才是“经济人”和“工具性人”,忽视了人的自身需求和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教育应有的取向。
2. 课程设置偏离了人才成长规律
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内容往往是根据能力的需要,这种针对工作导向提出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急功近利,将职业教育看做是一个培养人具有某一工作能力的短期行为,忽视了人才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成才的根本,对人才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影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因主要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课程设置忽视了人才成长规律,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组织实施忽视对人的素质构建
组织实施过程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教学的组织实施放在工作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拥有能力,确很难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从而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支持,在转岗就业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难以使用社会的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它不利于职业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对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1. 坚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改变功利化、实用化和物欲化的价值追求,将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放在促进人的发展上面来,坚持人本化、人性化和人格化的价值趋向。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人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属。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从“人”出发,坚持人格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着力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健康文明的“社会人”,富有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人格高尚、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2.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设置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对“能力本位”的超越。“能力本位”强调的是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组织和实施评价课程,对学生实施培养或培训的“职业能力”是特定岗位现时的或已有的,忽视了学生职业迁移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培养。“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设置“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板块,增强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强调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突出强调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宽基础”阶段的设置,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转岗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活模块”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精通某一专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顺利就业和有竞争力的就业奠定基础。
3. 构建“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本本质就是把学生确实当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具体来说,就是以生命优化为目的的培养方式,是促进生命全面发展与提升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式,是关注学生人生的完善的培养方式,从而培育出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的生本功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求,加强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责任感、荣誉感、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文化学习、个性品质陶冶和职业能力训练等为一体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最终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清秀.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践与探索,319.
[2]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3(04):46.
[3]邹心遥.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N].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2.
[4]陈仁华.试论生本理念下的职业教育[J].中国商界,2009(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