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标记腈菌唑的合成及其在小麦幼苗上的吸收与传导确证

来源 :农药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4C标记碳酸钡(Ba^14CO3)为起始物,采用4步反应合成^14C-1,2,4-三唑,总强度为5.8131mci,比强为15.53μci/mg,纯度大于99%,放化收率84.21%。在此基础上,参照文献报道的有关腈菌唑合成的方法,以4-氯苯乙腈为原料,经取代、缩合等3步反应合成了^14C-腈菌唑,其总强度为0.5566mci,比强为2.531xci/mg,纯度大于96%,放化收率85.4%。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腈菌唑在2-3叶期小麦幼苗上的吸收、分布和传导。结果表明,根部给药后6-1
其他文献
综述了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楝酰胺(rocaglamide,1)的全合成方法,并对每一方法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问题作了全面分析。
以代森锰锌为对象,研究了农药剂型、喷雾参数和采样技术对小油菜施药后原始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型、相同有效成分用药量的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不同,3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在不同水体中的稳定性及苦皮藤素Ⅴ在碱性水
以2-氯烟酸和酚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醚化、酯化等反应合成了24个2-(2-芳氧基吡啶-3-甲酰氧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分析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