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宋庆龄陵园接待孔令仪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深秋的上海已有丝丝的寒意,但天气十分晴朗。下午,阳光甚是慵懒,宋庆龄陵园内游客稀少,周围十分安静。我正在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值班,忽然看见一辆带沪D牌照的商务车和一辆轿车绕过宋庆龄纪念碑,直向陈列室方向驶来。在我们这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绕过纪念碑就是墓区范围了,为维护宋庆龄陵园的肃穆和安宁,不管你是谁,任何车辆都不得进入墓区。我连忙迎上前去,非常客气但很坚决地阻止车辆人内。
  汽车在我的阻拦下立即停了下来。轿车内走下一位中年妇女,她向我解释说商务车内有一位92岁的老者腿脚不便,所以车就开进来了。她还说他们就是宋家的亲戚。吃惊之余,我还是请他们让老人下车,将车辆停到禁区之外。
  商务车内除了那位92岁的老太太外,还有一位年轻的混血男性,和两位年龄较长的外籍女性。我和男青年一起,一边一个架着老人的胳膊将她安置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轮椅上。这位老者看上去十分严肃,身体似乎不怎么好,全身无力,完全依靠我们两个扶持者的力量才坐上了轮椅。我将她的两脚在轮椅的踏板上放妥后,才注意到她穿的是短袖衬衫和一步裙。这会冻着她的!我马上用长者的长围巾把她的腿脚裹了起来。随行者见状又拿过来一件呢外套,我赶紧为长者反套穿好。
  我原打算为老人推轮椅,但男青年示意由他来推,于是,我将他们引导到宋氏墓区。他们带着三束洁白的香水百合,为了帮助老人献花,我和男青年一起将老人的轮椅抬上了墓地。男青年首先将老人推到了宋庆龄墓前,在同行者的帮助下,老人将百合花献到了宋庆龄的墓上。随后,他们又将其余两束分别献到了宋庆龄父母墓上。在墓地上,我为他们留了影,我还向他们介绍了旁边的李燕娥墓。这时,一直沉默的长者忽然开口用一口纯正的上海方言说:“伊姓李,我晓得咯。”我略带惊讶地说:“您的上海话很标准啊!”长者闻言,微微地笑了笑,严肃的神态渐渐放松下来。
  我随后又把他们引导到宋庆龄雕像前,向他们介绍了宋庆龄雕像的创作经过,那位中年女性惊叹雕像与宋庆龄本人像极了。
  离开宋氏墓区,我介绍他们去参观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我和中年妇女走在后面。怀着极大的好奇,我试探性地问她老人是不是她的妈妈。她说:“是,是。”我又问:“你们是宋家哪位亲戚。”她诚恳地说:“真的不好意思,我妈妈有交代不可透露这次访问,只当私人来访,但我看您这样的热情接待,我就跟您说了,但您一定要为我们保密,您能做到吗?”我说:“可以。”于是,她悄声对我说:“孔令仪。”
  啊!原来是孔令仪!孔令仪可是宋蔼龄和孔祥熙的长女,是宋家的第一个宝贝;她的英文名字罗莎蒙德正是二姨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孙中山逝世的当夜,正是她陪伴在二姨的身边;她还陪伴小姨宋美龄走过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正在我又吃惊又激动的时候,我们已来到陈列室门前,我准备开后门接孔令仪走轮椅道。此时,中年妇女用普通话问孔令仪:“妈妈,您是否要进去?”孔令仪犹豫了一下,也用普通话回她:“不进去了。”然后,她转向我用上海话说:“谢谢,我是长勒上海咯,我是上海人。谢谢,再会。”
  向老人道别后,我带着中年妇女和混血男青年进了陈列室。我在为他们讲解的时候,中年妇女不时地给混血男青年翻译。我似乎明白了男青年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有跟我说过话,也许因为他不懂中文。
  走出陈列室,中年妇女一路上都在赞叹我们将宋庆龄陵园管理得很好,很干净。到停车处,临别时,她再次向我表示感谢,我们握手告别。我又将手伸向车内的孔令仪,握着她的手向她祝福道:“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孔令仪微笑着说:“谢谢。”我转头对中年妇女说:“这次妈妈低调不肯说,就照她的意思,宋庆龄陈列室将要重建,新馆落成后,欢迎你们经常来大陆参观访问,您以后来的话,一定要公开哦,请领导陪同你们。”她笑着说:“好的,好的。”
  目送着他们从我的视线消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知道“贝贝”来了,她的二姨和外公外婆的在天之灵一定备感安慰。
  12月10日,我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拆开一看,有两张他们的照片和一封信。信是用英文写的,我不懂英文,赶紧找同事给我翻译。信的全文如下:亲爱的陈小姐:
  感谢您在我们参观宋庆龄纪念公园时给予我们的帮助和陪伴。我们很愉快,这次拜谒对这个家庭来说非常意味深长。
  您诚恳的
  Harriet董
  我很高兴。一是因为他们对我的接待服务非常满意;再就是因为我看了信后觉得他们还会再来,会以公开的身份再来。
  可是,不久前,同事告诉我,孔令仪已经于2008年8月22日在美国病逝,当初陪伴她来的董女士是她好朋友的女儿叫温子华,是董建华弟弟的夫人;混血男青年是孔家的唯一后代孔德基;二位外籍女士一位是孔德基的母亲,一位是孔令仪的护士。
  闻听此讯,我十分伤感,也备感失落。孔令仪这么快就去了,她都没能以公开的身份再回来一次。2007年11月24日的那一次拜谒是她离开大陆60多年后的第一次,竟然也是最后一次。
  令人欣慰的是,她毕竟回来过了。老夫人,祝您的在天之灵安息!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我是1968年在“牛棚”里认识陈叔时先生的,尽管他调来湖南师范学院已经多年。刚来时他被安排在地理系当老师。1964年“四清”前不久地理系撤销,他才转到我们外语系来教英语。    安全闯过“四清”这道关    陈先生是从北京外交系统下放到我院的,同他一起下放的还有好几位,大多数都被安排在外语系教英语。同这些人相比,陈先生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他的胞兄陈布雷大名鼎鼎,无人不知;二是他本人当过国民政府
[本刊讯]《世纪》拥有一批党政界和知识界的高层读者。多年来,上海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直是《世纪》的固定读者,自2001年起在京的副部长以上的领导亦阅读《世纪》。本刊发行部的同志努力拓展发行渠道,2007年《世纪》的发行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突出的是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世纪》在上海高校系统的发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去年11月10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的高校办公室
一、航空运输电子客票暂使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以下简称《行程单》)作为旅客购买电子客票的付款凭证或报销凭证,同时具备提示旅客行程的作用。《行程单》采用一人一票
通过对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分析,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逐渐使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符合并满足医疗及患者的需求。
“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已明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2月,宋庆龄等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讨论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议案。    潘汉年是提案最初起草人    1936年7月,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回国担任国共联系人的潘汉年到达上海,在沪会见宋庆龄、沈钧儒等人,向他们介绍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他们的充分理解与赞同。10月,潘汉年再从瓦窑堡回上海,向宋庆龄面交了毛泽东的
“九·一八”事件爆发不久,1931年11月20日沪上名报《时事新报》,刊登“马君武感时近作”《哀沈阳·二首》: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美人帐中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日寇犯境,东北军拱手让土,沈阳撤守,锦州撤防,国人对退缩关内的张少帅尤多怨言。此诗呼应舆情,国耻国难再拐带上风流暧昧,江山美人,流播迅即,传诵一时,垂
皮肤护理是病人基础护理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反映着病人在医院里所接受的整体护理的质量.一直以来,以预防和减少皮肤破损及压疮发生为目的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