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及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来源 :西南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花青素和叶绿素是植物体显色和光合作用的两类重要色素,为定位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的QTL,进而发掘和筛选调控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支撑.[方法]利用甘蓝型紫叶油菜10-Zi006和绿叶油菜10-4438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法进行QTL定位.[结果]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含量在BC1群体呈连续偏态分布、叶绿素含量呈连续正态分布;在6个连锁群上检测到14个叶片花青素含量的QTL,分别定位在chrA03、chrA05、chrC02、chrC03、chrC04、chrC07、chrAnn_random、chrAnn_random、chrC04_random染色体的相关区域,贡献率为9.17%~ 19.13%;在7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8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分别定位在甘蓝型油菜chrA03、chrA06、chrA07、chrA08、chrC01、chrC03、chrC06、chrC07、chrAnn_random、chrCnn_random、chrC03_random染色体相关区域,贡献率为4.45%~ 13.07%.将定位到的QTL整合到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上并功能注释发现一些转录因子、细胞色素P450蛋白及UGT-糖基转移蛋白等可能参与调控叶片花青素的合成,PORB、HCF、NYC等基因可能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结论]上述染色体相关区域内可能存在调控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合成的相关基因,筛选这些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验证,明确该性状遗传机制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为制备抗猪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103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首先从NCBI基因库中获取查找猪源CD103的基因序列,并设计引物;其次,采集猪呼吸道淋巴结样品,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得到CD103基因片段;然后将所获扩增的CD103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0a-CD103,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入BL21 (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用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目的 蛋白;最后,将纯化的目的 蛋白与ISA206佐剂混合
Background:Salmonella pullorum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pathogens to avian species. Magnolol and honokiol, natural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Magnolia officinalis, exerts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
采用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估壬基酚(nonylphenol,NP)暴露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多毒性效应.选用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LNP,100 mg/kg)、中剂量组(MNP,150 mg/kg)和高剂量组(HNP,200 mg/kg),对小鼠进行NP灌胃染毒,连续30 d,记录小鼠采食量、精神状态及体重变化,采集小鼠血样、肝脏、肾脏,并对肝肾组织称重.结果 显示,随着NP染毒剂量增加,小鼠增重量逐渐降低,增重量与NP染毒剂量呈负相关,小鼠肝肾功能、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N
为了解江苏部分地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分子流行状况,从临床分离鉴定出120株APEC,并对分离株的血清型、种系发生型、毒力基因型和耐药性进行检测.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在已定型的95株分离株中,最常见的血清型为O78,约占定型菌株比例为27.4%,其他主要血清型还有O18、O24和O88等.APEC分离株种系发生型以B2型和D型为主,分别占受试分离株的35.6%和28.5%,而A型和B1型分别占22.8%和13.1%.对已知的12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发现,铁摄取基因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如tonB (93
建立胎牛子宫类器官及内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病毒、细菌、营养元素以及毒物等与子宫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研究平台和模型.试验采用4~6月龄胎牛子宫为研究对象,对子宫组织进行类器官培养,比较不同胎龄胎牛子宫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然后从类器官出芽组织分离获得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与组织块分离法培养的细胞形态学、纯化培养、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获得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角蛋白表达的鉴定.结果 表明用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类器官培养,4月龄胎牛子宫类器官的出芽率显著高于5、6月龄(P<0.05).通
RNase L是一种独特的核糖核酸内切酶,在机体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非结构蛋白4(nsp4)具有3C样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是参与病毒多聚蛋白前体切割的主要蛋白酶,是影响病毒粒子成熟的重要蛋白.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猪RNase L(sRNaseL)能够与nsp4互作发挥抗PRRSV作用.为了筛选sRNase L与nsp4互作的区段或位点,本研究分别构建了sRNase L与nsp4的截短体或突变体,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进行筛选,结果显示突变体sRNaseL R460A、s
本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弓形虫顶端复合体微线体蛋白11(MIC11)基因敲除虫株,通过乙胺嘧啶药物筛选、绿色荧光蛋白(GFP)观察及PCR技术进行体外和小鼠体内MIC11基因鉴定,确定单克隆敲除株KO-MIC 11.结果 表明,经乙胺嘧啶药物筛选和GFP确认,KO-MIC11株可在Vero细胞和小鼠体内稳定增殖,经PCR鉴定Vero细胞和接种后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及生殖器官中均能扩增出KO-MIC 11株B1基因和GFP基因片段,但扩增不出MIC 11基因片段.说明本试验成功构建并
牛支原体是一种能引起牛发生肺炎、乳房炎和关节炎等疾病的高度传染性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和流行,具有高变异性,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独立进化,在地理起源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牛支原体在遗传变异、致病力、传播扩散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就牛支原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和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支原体病的防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犬乳腺肿瘤是兽医临床中犬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犬只健康.手术结合化学疗法是治疗犬乳腺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我国尚未批准用于兽医临床的抗犬乳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犬乳腺肿瘤与人乳腺肿瘤共享部分发病机制,科学合理的将人用抗乳腺癌药物转为犬用药物为解决宠物临床用药短缺带来新的途径.为加快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发,有必要对犬乳腺瘤相关药物进行综述.本文在概括犬乳腺肿瘤化疗用药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犬乳腺肿瘤药物的创制提供思路与借鉴.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检测布氏杆菌S2疫苗株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将S2基因组与牛种、羊种野毒株基因组比较,筛选出S2疫苗特有基因trbJ作为检测靶标序列,设计LAMP特异性引物,在对该反应组分、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的同时,还对该引物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测试.结果 显示,该方法在65℃等温条件下扩增,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即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结果.该方法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良好,能准确鉴别出S2疫苗,与对照菌株无交叉反应.与普通PCR技术相比,LAMP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