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是新一轮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化学教学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与“学”有机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设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化学教改 问题探究 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一枝粉笔作教具”,机械地传授知识,教师着重让学生听、记、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成为很多学生的负担,学习让很多学生畏惧,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消失殆尽,教师则遵从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好奇、探求的激情基本未能顾及。从心理上,教师认为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教师教授的方法去学习,去领会理所当然。课堂上听从教师教诲的是好学生,有异议的学生不给予引导或指导,对于如何激发全体学生探求、创新,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基本未体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积极去学习,学生的知识才能建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的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教师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应以新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追求适应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尊重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得教学过程趋于多重整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严谨性、有序性、完善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接纳他们各种不同的想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从心灵上感觉自由、安全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种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性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与“学”有机结合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体验化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来说,学生始终都是活动的中心、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鼓励者、鞭策者和解惑者,是活动的主导。这是活动的原则,也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的一条红线。从教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合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新课程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方法、培养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钻研、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启发、点拨,让学生尝试自己找规律、归纳、总结,教师适时补充。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是碳元素和氢元素;性质不同,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点燃,通入澄清石灰水,通入石蕊溶液,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学生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一氧化碳比二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转化关系。
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和方法无法替代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活动与探究”栏目很多,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方案、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而课本上的实验一般有明确的结论,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这些实验就成了验证性实验,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展探究性实验更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再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研究,在教学中可设计成学生通过探究来选择药品和装置。从制取原理看,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然后逐一讨论各反应的可能性,对各反应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自己确定选择常温下反应较合理,再用实验探究比较碳酸钠、碳酸钙、石灰石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几个常温下的反应,最后由学生选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从制备装制上看,为学生准备了锥形瓶、大试管、长颈漏斗、酒精灯、注射器、烧杯、烧瓶、带导管的双孔塞、单孔塞、破试管、普通漏斗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组装出多套实验装置,然后互相交流,开阔思路。这样的课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热情很高,比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不仅学生初步了解了实验制取气体时药品和装置选择的原则和要求,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创设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且枯燥重复,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毫无激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学习还应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充分挖掘课外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学生阅读各种相关课外书籍,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了解当今的科技动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作业布置,除了纸笔练习这种经常采用的基本形式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用盛青霉素的小药瓶和生活中的塑料吸管组装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让食醋与纯碱、蛋壳等物质在装置中反应,观察发生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学习到“燃烧与灭火”时,通过询问他人、查阅报刊、杂志等资料报道,上网查询等方法,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采用的灭火方法,附近地区发生火灾事故及起火原因,附近工厂、企业、公共场所采取的防火措施。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向家人和邻居宣传防火知识,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所调查内容。这些开放性的作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构建,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而教学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的系统教育过程,它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和谐统一。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毕华林,陈勇《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分析》
化学教学,2004,(10)
[3] 刘运才,陈新《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9)
作者单位:甘肃甘谷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 化学教改 问题探究 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一枝粉笔作教具”,机械地传授知识,教师着重让学生听、记、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成为很多学生的负担,学习让很多学生畏惧,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消失殆尽,教师则遵从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好奇、探求的激情基本未能顾及。从心理上,教师认为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教师教授的方法去学习,去领会理所当然。课堂上听从教师教诲的是好学生,有异议的学生不给予引导或指导,对于如何激发全体学生探求、创新,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基本未体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积极去学习,学生的知识才能建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的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教师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应以新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追求适应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尊重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得教学过程趋于多重整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严谨性、有序性、完善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接纳他们各种不同的想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从心灵上感觉自由、安全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种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性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与“学”有机结合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体验化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来说,学生始终都是活动的中心、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鼓励者、鞭策者和解惑者,是活动的主导。这是活动的原则,也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的一条红线。从教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合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新课程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方法、培养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钻研、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启发、点拨,让学生尝试自己找规律、归纳、总结,教师适时补充。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是碳元素和氢元素;性质不同,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点燃,通入澄清石灰水,通入石蕊溶液,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学生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一氧化碳比二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转化关系。
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和方法无法替代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活动与探究”栏目很多,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方案、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而课本上的实验一般有明确的结论,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这些实验就成了验证性实验,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展探究性实验更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再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研究,在教学中可设计成学生通过探究来选择药品和装置。从制取原理看,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然后逐一讨论各反应的可能性,对各反应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自己确定选择常温下反应较合理,再用实验探究比较碳酸钠、碳酸钙、石灰石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几个常温下的反应,最后由学生选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从制备装制上看,为学生准备了锥形瓶、大试管、长颈漏斗、酒精灯、注射器、烧杯、烧瓶、带导管的双孔塞、单孔塞、破试管、普通漏斗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组装出多套实验装置,然后互相交流,开阔思路。这样的课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热情很高,比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不仅学生初步了解了实验制取气体时药品和装置选择的原则和要求,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创设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且枯燥重复,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毫无激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学习还应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充分挖掘课外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学生阅读各种相关课外书籍,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了解当今的科技动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作业布置,除了纸笔练习这种经常采用的基本形式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用盛青霉素的小药瓶和生活中的塑料吸管组装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让食醋与纯碱、蛋壳等物质在装置中反应,观察发生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学习到“燃烧与灭火”时,通过询问他人、查阅报刊、杂志等资料报道,上网查询等方法,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采用的灭火方法,附近地区发生火灾事故及起火原因,附近工厂、企业、公共场所采取的防火措施。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向家人和邻居宣传防火知识,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所调查内容。这些开放性的作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构建,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而教学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的系统教育过程,它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和谐统一。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毕华林,陈勇《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分析》
化学教学,2004,(10)
[3] 刘运才,陈新《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9)
作者单位:甘肃甘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