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各省份人群不同肥胖指标心血管疾病负担比较

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由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差异.方法 基于中国高血压调查(CHS),随机选取30036名35岁以上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使用来自CHS的数据计算全国和各省的不同肥胖指标的加权患病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不同肥胖指标全国及分省的心血管疾病校正风险比(HR)并估算人群归因百分比(PAFs).结果 CHS参与人群325552名,纳入本研究22793名(平均4.56年的随访,其中1109名参与者发生了至少一次心血管事件).在全国层面,与正常体重(BMI<24 kg/m2)相比,在调整了年龄、教育水平、吸烟、饮酒等多种危险因素后,所有肥胖指标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超重和肥胖的HR分别为正常体重指数的1.18倍(95%CI 1.03~1.34)和1.53倍(95%CI 1.29~1.81),超重人群心血管疾病的PAFs为6.20%(95%CI 6.16%~6.24%),肥胖7.08%(95%CI 6.99%~7.17%);腹型肥胖的HR为1.44(95%CI 1.27-1.62),PAFs为13.30%(95%CI 13.21%~13.37%);体脂率的HR为1.25(95%CI 1.10~1.41),PAFs为8.99%(95%CI 8.94%~9.04%);内脏脂肪指数的HR为1.43(95%CI 1.23~1.65),PAFs为5.14%(95%CI 5.07%~5.21%).对于各省而言,肥胖的PAFs分布北部和西部省份最高,南部和沿海省份最低.体重指数肥胖的PAFs天津最高为13.31%,海南最低为2.37%;腹型肥胖的PAFs天津最高20.78%,海南最低5.38%.结论 我国心血管疾病很大比例可归因于肥胖.腰围指标较其他肥胖指标心血管疾病PAFs更高,我国北方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省份心血管疾病PAFs显著偏高.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相关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一些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早期识别心力衰竭、早期评估心衰竭的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改善心衰预后.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心力衰竭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两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疾病常共存,且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增加.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衰、预防心室重构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临床专家进一步探索了其在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方面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严重降低了老年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骨骼肌质量和骨骼肌力量是决定心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脏康复作为多种心脏疾病的后期康复方式,逐渐进入临床,并且带来了良好的获益,心脏康复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住院康复;第二阶段是指出院后门诊康复(出院后4个月在分级运动计划中进行多达36次训练);第三阶段是一个持久运动计划.以运动训练为主体的形式存在许多限制,例如运动监管、运动不耐受等.因此,找到除了运动训练以外的心脏康复手段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