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毕业班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需要重视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逐步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将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研习和应用体验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原则;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还应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自觉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和发挥数学的价值和优势。为此,每个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立足学科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社会未来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分析
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数学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以此来发挥数学的价值,服务生产和生活,并在应用中不断突破和发展。为此,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必须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数学应用意识一定要可行性原则,应该与學生的生活和知识能力结构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应用一般性生活问题上来,培养他们基本的应用意识,以及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步树立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升的基本思想,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阶段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还真正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能够逐步提升。从现在的教育教训来看,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相对有限,而学生的数学分数却下降明显,尤其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多高中数学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150分能够考90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三)适量适度原则
初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一定要坚持数量适度原则,不能为应用而应用。量度达不到一定程度,不能真正强化应用意识,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效果。适度就要量度适当,难度适当,深度适当,才能真正培养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抽象总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将数学学习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应用实践意识。在引入相关生活或者生产案例时,需要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在培养解题能力、提升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做好理论提升。这样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够真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应用情境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社会即最大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要注重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应用相联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应用感知,做好课堂知识与实践的联结。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结合他们的社会体验,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创设更具生活化的应用情境,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情境教学符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基本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更多的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应用案例,将各种生活现象和应用情境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商场超市进行各种抽奖促销活动,这一社会生活现象学生非常熟悉,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并让学生认识到,商场抽奖只是一种吸引顾客和促销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吸引客户,提升销量,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抽奖不是为了给顾客利润输送,一开始就设定了中奖的概率,需要放入奖箱的总数量,中奖的数量,占比是多少,这个就是概率。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又不会因为中奖返利影响利润,每个顾客抽奖都是随机的,之前将所有中奖和不中的刮票都充分混合,每个人中奖的概率就是设置中奖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所以,不用特意选取哪个刮票,因为是随机,所以概率相同。从商家的角度,中奖的概率不能过大,影响利润,失去了意义;又不能将概率降得非常低,很少有人中奖,又不能达到吸引客户、扩大影响力的目的。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概率,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注重学生数感培养,强化学生应用思维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能够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各种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种数学问题,学会思考数学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能够让学生真正具有数学思想,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深化对各种现象和生活问题的认识。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敏感性,能够对各种数据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数的认识上,需要与具体的形状、数量、速度、量度相结合,需要与一些基本的应用现象向衔接,看到这些数据就能感知对应的具体物体、事情或者现象,看到方法和定理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应用情境和过程。
例如,学习旋转章节的相关内容,需要培养他们动态意识,让学生能够感知一个事物静止状态和旋转状态下的情形以及与相应数据的对应关系,比如,圆锥与等腰三角形,学生非常直接地感知等腰三角形围绕底边上高或者顶角对角线旋转所成的形状,能够感知圆锥高度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高之间的关系,圆锥地面周长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关系。圆柱与矩形旋转的关系,其中的数据对应和转换关系,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开展数学活动,组织应用实践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需要做好思想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感知和体会,能够在应用中不断强化认识,感知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做好各种数学实验;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合作参与各种应用实践活动,形成一种较为浓厚的应用气氛。
例如,学习中心对称的相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能够找到更多的中心对称图形和实物,能够感知其美感和应用价值。并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和剪制各种图形,能够结合中心对称的特点来设计制作中心对称图形,体现其价值。观察分析各种圆形瓶盖、井盖,实地考察其特点。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意识,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意识培养,坚持正确的教学组织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培养数学思维和思想,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乃至以后的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印钊.浅谈培养初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J]. 科学中国人. 2016(27)
[2]于永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A]. 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4
[3]吴延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年09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原则;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还应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自觉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和发挥数学的价值和优势。为此,每个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立足学科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社会未来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分析
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数学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以此来发挥数学的价值,服务生产和生活,并在应用中不断突破和发展。为此,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必须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数学应用意识一定要可行性原则,应该与學生的生活和知识能力结构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应用一般性生活问题上来,培养他们基本的应用意识,以及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步树立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升的基本思想,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阶段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还真正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能够逐步提升。从现在的教育教训来看,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相对有限,而学生的数学分数却下降明显,尤其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多高中数学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150分能够考90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三)适量适度原则
初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一定要坚持数量适度原则,不能为应用而应用。量度达不到一定程度,不能真正强化应用意识,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效果。适度就要量度适当,难度适当,深度适当,才能真正培养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抽象总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将数学学习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应用实践意识。在引入相关生活或者生产案例时,需要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在培养解题能力、提升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做好理论提升。这样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够真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应用情境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社会即最大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要注重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应用相联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应用感知,做好课堂知识与实践的联结。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结合他们的社会体验,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创设更具生活化的应用情境,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情境教学符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基本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更多的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应用案例,将各种生活现象和应用情境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商场超市进行各种抽奖促销活动,这一社会生活现象学生非常熟悉,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并让学生认识到,商场抽奖只是一种吸引顾客和促销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吸引客户,提升销量,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抽奖不是为了给顾客利润输送,一开始就设定了中奖的概率,需要放入奖箱的总数量,中奖的数量,占比是多少,这个就是概率。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又不会因为中奖返利影响利润,每个顾客抽奖都是随机的,之前将所有中奖和不中的刮票都充分混合,每个人中奖的概率就是设置中奖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所以,不用特意选取哪个刮票,因为是随机,所以概率相同。从商家的角度,中奖的概率不能过大,影响利润,失去了意义;又不能将概率降得非常低,很少有人中奖,又不能达到吸引客户、扩大影响力的目的。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概率,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注重学生数感培养,强化学生应用思维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能够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各种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种数学问题,学会思考数学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能够让学生真正具有数学思想,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深化对各种现象和生活问题的认识。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敏感性,能够对各种数据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数的认识上,需要与具体的形状、数量、速度、量度相结合,需要与一些基本的应用现象向衔接,看到这些数据就能感知对应的具体物体、事情或者现象,看到方法和定理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应用情境和过程。
例如,学习旋转章节的相关内容,需要培养他们动态意识,让学生能够感知一个事物静止状态和旋转状态下的情形以及与相应数据的对应关系,比如,圆锥与等腰三角形,学生非常直接地感知等腰三角形围绕底边上高或者顶角对角线旋转所成的形状,能够感知圆锥高度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高之间的关系,圆锥地面周长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关系。圆柱与矩形旋转的关系,其中的数据对应和转换关系,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开展数学活动,组织应用实践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需要做好思想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感知和体会,能够在应用中不断强化认识,感知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做好各种数学实验;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合作参与各种应用实践活动,形成一种较为浓厚的应用气氛。
例如,学习中心对称的相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能够找到更多的中心对称图形和实物,能够感知其美感和应用价值。并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和剪制各种图形,能够结合中心对称的特点来设计制作中心对称图形,体现其价值。观察分析各种圆形瓶盖、井盖,实地考察其特点。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意识,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意识培养,坚持正确的教学组织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培养数学思维和思想,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乃至以后的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印钊.浅谈培养初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J]. 科学中国人. 2016(27)
[2]于永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A]. 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4
[3]吴延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