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的特点,整合内资源与课外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探究等方面探索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素养;基础教育;路径
1 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探究的知识点及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历亲为去发现、建构探究过程中的意义,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探究、解决问题,这比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训练更为有效。
(2)以教师为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分析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感悟教材,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分析、整合问题,把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生共同观察、体验探究活动,掌握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发挥引领作用,善于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3)以教材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师应利用当地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教学,使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可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调整教学计划或进度,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并及时引进课堂,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比如,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时,可以播放地壳运动相关的视频录像,简要介绍其有关过程及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2 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探究的理念
(1)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程的起点。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问题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适当点拨引导。
(2)实验、观察与信息收集。观察、实验、收集信息是论证假设和预测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为后者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教师应对此进行分析、整合,给予指导,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信息,对自己的猜想、判断进行验证。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借助仪器(材料)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再现某种自然现象;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探究学习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只有把握好科学课程的特点,在探究教学中关注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获得科学智慧和情感体验,掌握科学的方法,达成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菊兴.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素养;基础教育;路径
1 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探究的知识点及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历亲为去发现、建构探究过程中的意义,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探究、解决问题,这比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训练更为有效。
(2)以教师为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分析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感悟教材,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分析、整合问题,把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生共同观察、体验探究活动,掌握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发挥引领作用,善于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3)以教材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师应利用当地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教学,使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可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调整教学计划或进度,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并及时引进课堂,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比如,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时,可以播放地壳运动相关的视频录像,简要介绍其有关过程及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2 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探究的理念
(1)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程的起点。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问题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适当点拨引导。
(2)实验、观察与信息收集。观察、实验、收集信息是论证假设和预测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为后者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教师应对此进行分析、整合,给予指导,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信息,对自己的猜想、判断进行验证。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借助仪器(材料)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再现某种自然现象;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探究学习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只有把握好科学课程的特点,在探究教学中关注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获得科学智慧和情感体验,掌握科学的方法,达成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菊兴.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