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德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道德教育日益政治化、知识化甚至边缘化。针对这一弊端,德育学术界的许多学者提出德育要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体现生活世界的内涵与价值。因而,生活化德育在当前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也成为了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但是,作为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还是要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的,这需要全体的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进取。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德育;发展;思考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频繁而剧烈的社会变革的不断发生,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整合也在不断而频繁的发生。而在这期间,我国的中学德育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与变革。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一些由大中小学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学校的德育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而我国现行的德育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由此,我国德育界便出现了一股批判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并且有效推动了我国学校德育从偏政治化、知识化向重生活化的转变和发展。
一、我国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学校德育目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凭空拔高、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制定和构建学生德育的目标时,对学生的政治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道德品质的要求相对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知愈益概念化。例如, 1963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逐步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德育目标突出地强调了一切学校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兴无灭资”、“防修反修”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来抓。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可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并没有进入新时代。1979年,我国把学校德育的目标修改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德育要想进入“新时代”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文革”期间所推行的“假大空式的”德育目标深恶痛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政治化德育所遵循的是一种政治逻辑,它要把学校的德育变成现实政治的附庸,为现实政治服务,忽略了学校德育的品质与特性,对于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德育界也意识到了政治化德育的一些弊端,通过清算过往的错误,批判了政治化德育,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虚无飘渺的境地回到现实中来,一定要“接地气”,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
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是好事,但是面对政治化德育的一些弊端,应该如何克服呢?当时德育界一致认为一定要尊重教育科学,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也是大势所趋的了。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时大家所理解的“科学”其实就是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而人们所追求、所理解的道德教育,实际上也就成了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具有客观性、标准性和真理性的知识教授活动,道德教育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知识教学。它向学生传输的是被普遍化和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这种知识隔绝时空因素,追寻有逻辑体系的道德概念、规范和规则,它被赋予的则是指导道德生活普遍准则的意义。
二、我国中学德育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的原因
生活德育论之所以在21世纪成为了中国德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着其深刻的内在根源的。近些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的内容过于理想化、科学化,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也过于单一,有的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而带来严重后果。而过于空泛和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也恰恰违背了道德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道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德育也必须是要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和引导生活的。因此,我国的德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来。
具体来说,我国中学德育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治化德育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政治化德育的特点就是试图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共产主义者,它把德育的内容严重窄化、弱化,只剩下单调而乏味的政治教条,它没有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看成心理、生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个体,而是采取相对成人化与运动式的方式,疏于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政治教条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德育目标的构建没有考虑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更无法顾及德育目标构建中的统一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基本没有现实的可行性。其次,知识化德育的缺点也随着德育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暴露。在知识化德育中,学校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评价与评定,一般要通过类似于语文、数学考试的试卷形式进行测试。这样的道德教育尽管摆脱了政治化德育的阴影,但是实际效果还是比较不尽如人意的。知识化德育虽然让学生可以学到一些“道德知识”,让他们可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同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只是单纯学习到了“道德知识”,而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一一实践这些“道德知识”。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成为只会答题的机器,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校里一套学校外一套,有的甚至出现行为不当而引发社会问题。再次,德育的边缘化特征日益凸显。对于德育本身来说,如此的知识化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其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据调查,一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展德育课程,一些学生更是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门课程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道德教育必定陷入艰难境地。 总之,正是由于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的种种弊端,我国德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理论。它克服了知识化德育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以道德知识代替道德整体的弊端,明确了道德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是我国德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在对待中国德育所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创新。
三、我国中学德育如何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对生活德育的探究与思想正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
生活化德育强调德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德育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而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回顾与反思学校德育的历史与现实,人们对德育的判断标准往往是德育是否以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助于国家安全、是否有助于学生考高分等。尽管借助于这些德育也许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德育如果成为了政治、经济的附庸,成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工具,那么,德育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进而从根本上丧失了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德育呢?第一,在目标上我们应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德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第二,生活化德育还要求教育者转变已有的德育的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教育者预想的及社会所需求的道德效果。德育也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的、经验着的主动的过程。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得到的需求和道德能力。第三,我国的德育界还积极、努力地把生活化德育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地检验理论,与时俱进,不断作出调整与改进。回顾近十年的德育新课程改革,正可以看出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与发展。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还是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无论是德育课堂活动和上课形式,还是校园中的文化建设,无不体现着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立场:德育回归生活并引导生活。例如《品德与生活》就是按照儿童的四个方面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框架的,《品德与社会》则是根据儿童在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所面临的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来组织课程框架的。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是本着服务学生生活和引导学生生活的原则,在主题和材料的选取上特别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注重课程内外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活。所有的这些都在逐渐渗透着生活化德育的理念,都在慢慢改变着我国的德育,都在推动着我国德育的向前发展。
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生活化德育理论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生活化德育虽然较政治化德育和知识化德育有许多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它还是存在着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的。首先,生活化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真实的校外生活的连续性与交互作用。我们要知道学生的生活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校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学生的校外生活。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校外生活,不要把生活化德育仅停留在“学校生活”。其次,要警惕生活化德育过于理想化,避免走向功利主义的道德。生活化德育主张道德是为了生活的。道德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为了生活的,但生活必须道德,道德首先是人类生活本身的一种价值维度,它同人的生活一样具有目的性价值的意义,正是这种道德价值使人拥有高贵和尊严。
参考文献
【1】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2】高德胜.为生活德育论辩护[J].教育研究.2010(9)
【3】杜时忠.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郑富兴.学校生活德育的空间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7】张正江、陈菊恋.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2)
【8】常淑芳.学校道德教育:德性与规范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
作者简介:
刘佳(1988-),女,河北承德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德育;发展;思考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频繁而剧烈的社会变革的不断发生,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整合也在不断而频繁的发生。而在这期间,我国的中学德育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与变革。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一些由大中小学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学校的德育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而我国现行的德育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由此,我国德育界便出现了一股批判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并且有效推动了我国学校德育从偏政治化、知识化向重生活化的转变和发展。
一、我国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学校德育目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凭空拔高、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制定和构建学生德育的目标时,对学生的政治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道德品质的要求相对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知愈益概念化。例如, 1963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逐步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德育目标突出地强调了一切学校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兴无灭资”、“防修反修”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来抓。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可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并没有进入新时代。1979年,我国把学校德育的目标修改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德育要想进入“新时代”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文革”期间所推行的“假大空式的”德育目标深恶痛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政治化德育所遵循的是一种政治逻辑,它要把学校的德育变成现实政治的附庸,为现实政治服务,忽略了学校德育的品质与特性,对于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德育界也意识到了政治化德育的一些弊端,通过清算过往的错误,批判了政治化德育,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虚无飘渺的境地回到现实中来,一定要“接地气”,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
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是好事,但是面对政治化德育的一些弊端,应该如何克服呢?当时德育界一致认为一定要尊重教育科学,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也是大势所趋的了。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时大家所理解的“科学”其实就是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而人们所追求、所理解的道德教育,实际上也就成了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具有客观性、标准性和真理性的知识教授活动,道德教育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知识教学。它向学生传输的是被普遍化和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这种知识隔绝时空因素,追寻有逻辑体系的道德概念、规范和规则,它被赋予的则是指导道德生活普遍准则的意义。
二、我国中学德育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的原因
生活德育论之所以在21世纪成为了中国德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着其深刻的内在根源的。近些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的内容过于理想化、科学化,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也过于单一,有的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而带来严重后果。而过于空泛和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也恰恰违背了道德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道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德育也必须是要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和引导生活的。因此,我国的德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来。
具体来说,我国中学德育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治化德育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政治化德育的特点就是试图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共产主义者,它把德育的内容严重窄化、弱化,只剩下单调而乏味的政治教条,它没有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看成心理、生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个体,而是采取相对成人化与运动式的方式,疏于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政治教条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德育目标的构建没有考虑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更无法顾及德育目标构建中的统一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基本没有现实的可行性。其次,知识化德育的缺点也随着德育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暴露。在知识化德育中,学校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评价与评定,一般要通过类似于语文、数学考试的试卷形式进行测试。这样的道德教育尽管摆脱了政治化德育的阴影,但是实际效果还是比较不尽如人意的。知识化德育虽然让学生可以学到一些“道德知识”,让他们可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同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只是单纯学习到了“道德知识”,而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一一实践这些“道德知识”。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成为只会答题的机器,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校里一套学校外一套,有的甚至出现行为不当而引发社会问题。再次,德育的边缘化特征日益凸显。对于德育本身来说,如此的知识化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其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据调查,一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展德育课程,一些学生更是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门课程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道德教育必定陷入艰难境地。 总之,正是由于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的种种弊端,我国德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理论。它克服了知识化德育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以道德知识代替道德整体的弊端,明确了道德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是我国德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在对待中国德育所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创新。
三、我国中学德育如何从政治化、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对生活德育的探究与思想正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
生活化德育强调德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德育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而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回顾与反思学校德育的历史与现实,人们对德育的判断标准往往是德育是否以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助于国家安全、是否有助于学生考高分等。尽管借助于这些德育也许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德育如果成为了政治、经济的附庸,成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工具,那么,德育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进而从根本上丧失了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德育呢?第一,在目标上我们应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德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第二,生活化德育还要求教育者转变已有的德育的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教育者预想的及社会所需求的道德效果。德育也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的、经验着的主动的过程。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得到的需求和道德能力。第三,我国的德育界还积极、努力地把生活化德育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地检验理论,与时俱进,不断作出调整与改进。回顾近十年的德育新课程改革,正可以看出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与发展。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还是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无论是德育课堂活动和上课形式,还是校园中的文化建设,无不体现着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立场:德育回归生活并引导生活。例如《品德与生活》就是按照儿童的四个方面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框架的,《品德与社会》则是根据儿童在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所面临的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来组织课程框架的。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是本着服务学生生活和引导学生生活的原则,在主题和材料的选取上特别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注重课程内外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活。所有的这些都在逐渐渗透着生活化德育的理念,都在慢慢改变着我国的德育,都在推动着我国德育的向前发展。
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生活化德育理论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生活化德育虽然较政治化德育和知识化德育有许多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它还是存在着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的。首先,生活化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真实的校外生活的连续性与交互作用。我们要知道学生的生活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校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学生的校外生活。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校外生活,不要把生活化德育仅停留在“学校生活”。其次,要警惕生活化德育过于理想化,避免走向功利主义的道德。生活化德育主张道德是为了生活的。道德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为了生活的,但生活必须道德,道德首先是人类生活本身的一种价值维度,它同人的生活一样具有目的性价值的意义,正是这种道德价值使人拥有高贵和尊严。
参考文献
【1】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2】高德胜.为生活德育论辩护[J].教育研究.2010(9)
【3】杜时忠.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郑富兴.学校生活德育的空间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7】张正江、陈菊恋.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2)
【8】常淑芳.学校道德教育:德性与规范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
作者简介:
刘佳(1988-),女,河北承德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