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程短小强悍、灵活多变,它未来的发展不仅对微课程公共平台建设要求颇高,同时对老师专业水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微课程到大学化学中同样也要采用微视频的形式,使大学化学内容更加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为学生提供移动化、可视化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微课程;大学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21-01
  一、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和要求
  1.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
  (1)情境原则。在微课程中会出现文字音乐PPT等元素,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有学习距离感。同时,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设计,不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的距离感。因此,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要考虑情境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有学习对话的情境感受,还要对学习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对于微课程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本身的一个教学优势。对于大学化学来讲,要求教师将课程录制前的内容选择设计、课程录制时的语言文字、实验过程等相关视频和内容都应用到微课中去,并结合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去具体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程。
  (3)实用原则。大學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程的设计,注重内容选择的情境性,即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使大学化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2.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学习对象需求分析,是微课程应用到大学化学中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对微课程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尽量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才能使微课程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学习内容上进行选择设计,前期除了对于学习对象有基本的把握外,还需要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和设计。最后,考虑到一般的课程学习的要求,还要结合微课程的微型特点和大学化学的矛盾,集中筛选一个教学重点、灵活把控教学时间、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二、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微课程已成功用于中小学和研究生阶段教学。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课堂知识点单一、明确,利用微课程特征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能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微课程成功用于研究生教学,主要跟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不开。研究生课程课时少,每课时知识容量却非常大,若单凭微课程单一的知识点完全不能满足教与学。以微课程为核心内容的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只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通过微课程涉及知识点不断放大拓展,从而完整的理解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大学专业基础课课堂知识量与中小学不同,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数分钟的微课程很难覆盖教学内容。而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自学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学习过程更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让更多地学生处于“被学习”的境地。如何利用灵活生动的微课程改善大学化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将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我认为将微课程用于大学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授课内容凝练成数分钟微课程
  尽管一节常规课的内容或者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多尔繁杂,但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其凝练成1~5张动画PPT或者几分钟的音频录音。我们不能依赖于它替代正常授课,可以将其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微课程最大优点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由于这种形式的微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全面,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做些预习,那么正常上课时师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对知识点深入拓展,达到良好的授课目的。
  2.将与理论知识相关领域的应用制作成微课程
  有机化学理论或机理相关知识多与微观结构相关,学生初次接触时总是很难理解,更有甚者认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缺乏逻辑思维的理论学习有何用处。殊不知对有机物的认识都是从微观结构开始,而有机化学产品的合成也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大学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是有机化学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亲和取代反应机理(SN2/SN1)涉及构型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构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理解反应产生的构型变化也没有实际意义。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药物研究的都知道,有机化合物的构型不同,其旋光性也是不同的,就意味着同一种化合物的左旋体和右旋体生理特性不一样,有的可以用来治病,有的对病毫无效果。关于反应引起的构型变化在指导医药合成上十分关键。介于以上的案例,我们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程的特征,来引导学习。制作一节具有左旋体右旋体药物的应用实例,通过告知学生左旋体右旋体之所以药物特性不同,主要跟其构型有关,而不同的构型可通过SN2/SN1反应得到。这样一来,把原本机械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意义接受型方式,让学生觉得这些枯燥无味的反应机理原来是非常有用的。将应用实例制作成微课程,实质是抓住学生好奇和学以致用的心理。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方向十分重要的课程,但往往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深奥,且相对教条枯燥,因此学生厌学。能够找些知识点对应的应用实例或者相关领域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好奇心并认识其重要性,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将与化学本质相关的有趣的现象制作成微课程
  化学神秘而有趣,一些化学反应会呈现美丽的色彩,会长出规则的晶体,原本不可见的气体会出现有色有型的固体,氧化还原反应能够使灯泡发光。当你把那些有趣的化学现象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时,会极大的刺激他们求知欲望,探索化学本质心里会更加强烈,此时再引入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会容易的多。
  三、结语
  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炼、生动形象等特点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势,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和特征,介绍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微课程的灵活性可協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将传统机械接受型学习方式向意义接受型方式转变;其次将化学现象制作成微课程,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研究型、合作研究型学生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婕,吴晓红.以培养化学师范生提问技能为主线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3):103-105.
  [2]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56-57.
其他文献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品德与社会教材以跨学科编写模式,将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基础。翻阅现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文字不多,歌曲、故事、漫画、游戏等艺术性表现方式颠覆了传统品德教材一个故事一篇课文的格局。但由于当前品德学科无专职教师,虽然教材使用已历经十多个年头,但教材研读不到位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甚至还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基于此,笔者对浙教版品德
【摘要】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个环节:激活图式——创建图式——运用图式。文中结合冀教三起版五上《Lesson 20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一课,对三个环节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图式 激活 创建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05-02  图式一般被定义为:表征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大学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文献,分别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的要素、教学模式设计和多媒体语料库的构建入手,探讨分析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与教学效果进行设计应用。最后,本文提出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设计的思考,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英语 翻转课堂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
基层医务人员是健康科普的中坚力量,作为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既掌握基层健康科普情况。又了解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需求和不足。是基层健康科普最有力的发言者,听取他们内心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37-01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必须以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7-9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为参照,结合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作适当的安排。如何把握各个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度,是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以新课标为参照,以人教版7-9年级的教材为研究对象,对中学阶段三个年级进行分段叙述
我想,学医的人都会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心术》是知名女作家六六卧底上海数家知名医院半年,亲身体验医院中的千姿百态、医生患者的酸甜苦辣后,用其特有的犀利、幽默,睿智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