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浅析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包括对学生数学阅读习惯、能力水平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学生前期知识准备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始终是小学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可是在日常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常感到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是教学成效总是不如人意。因而对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分析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从学生的角度浅析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一、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水平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碰到学生因“看不清题目”而解题失败。在作业或考试时学生做错的题,在让他重读一遍时能把题做正确;一道数学题如以文字形式出示比由教师口头形式进行陈述正确率要低。诸如此类的情况,我认为跟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水平和习惯密不可分。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习惯是制约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要因素。学生阅读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进行,对字、词题意甚至数据的解读都是在“差不多”的状态,可想而知在问题的解决环节当然就无法驾驭了。如以下的两个错例:
例1:一个手机生产厂,去年一季度生产手机200万部,去年二季度的产量比一季度增产三成,这个手机生产厂去年二季度生产手机多少万部?
有不少的学生因未认真读题而出现错误的解法:200×(1 30%)-200=60(万部)。
正确的解法应是:200×(1 30%)=260(万部)。
例2:2016年6月10日,张叔叔购买了5年期国债8000元,年利率为4.22%,到期时,张叔叔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部分学生没看清或不理解“本金和利息”而出现错误解法:8000×4.22%×5=1688(元)。正确的解法应是:8000×4.22%×5 8000=9688(元)。
从错误解法中可见学生是完全具备解题能力的,可就是因为浮光掠影的粗阅读,把问题解读错误,导致把问题错解。
“实践证明小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所以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水平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关键。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动口,更加要思考,有时还要手脑结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孩子多次读题,在题中标划条件、问题的关键词,摘录已知数据条件,写出条件和问题间存在的关系。经过半年余的实践与坚持,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因阅读方面导致的写错数据、对问题理解偏差的错误减少了,对问题中的干扰条件因素能做出正确的排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
“认知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为问题解决提供了选择的途径和方法,确定解决方向。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想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不可能的。问题解决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认知结构密切相连,没有知识的积累,不但不能发现问题,而且缺乏提出假设所必需的依据和分析问题的条件。学生的认知结构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涉及学生个体能否联想到相关知识,并能很好地应用到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个班中,思维能力好、认知结构坚实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强。这一部分人无论是平时的课堂练习、作业或者是考试,解决问题速度领先、准确度高。而认知结构一般的学生解题速度就明显落后,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也相对滞后。在认知水平比较悬殊的不同班级授课,同一个内容,课堂进度和教学成效会有天渊之别。
在学习《税率》的内容时,讓我深深感受到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在一个认知水平较好的班,学生能通过自学了解到纳税的相关知识,并自己写出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在我的追问下又很快得出知道税率求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据,学生对课后求税率、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还能引伸到求“税后收入”的问题,能把课本的数学延展到生活的深处。在借班上课时,讲同一内容该班学生知识结构非常薄弱。虽然是事前打招呼叫学生提前预习,但表现出课堂进程举步维艰,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不顺畅、税率的含义不理解;能写出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的学生寥寥无几,用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推导求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数量关系式启导了十多分钟才勉强说出。试做例题能正确列式的只有三个同学;问起计算依据,教室鸦雀无声;才开始安排练习环节,下课铃就响起。挣扎着完成了这一节课,我也有了痛的领悟:学生认知缺乏,连问题都无法识别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决定于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切实做好旧知识的查漏补缺,把新知识的掌握落实到点上。
三、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推动作用能使学生用已具备的方法、经验快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注意情景的变化,思维的定势就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如果问题是同型异形的,那么思维定势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面对的是异型同形的,那么既有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势就可能不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如在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单位“1”的问题解决中,常有学生把这类题目用定量比较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甲比乙少A,即乙比甲多A”,根本就不多想:“多或少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对应数是一个变数,它的大小还由分率数的归属数(单位“1”)来决定。简单地把这道题划为比较多少的类型,如“2012年比2011年增长两成”直接理解成“2011年比2012年少两成,”即2011年是2012年的80%的错误析解。
如何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负面影响?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收效较好的做法是: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对比、区分同异、混合练习;顺逆思维双向并练;再者是一题多练,改变题目中的个别条件使原题变形进行多练。
学生自身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繁杂,“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和思维定势”这三方面是平时教学中显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的分析探究,能提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的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李俊霞.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科学教育,2012,04:17-18.
[2]孙群若.浅议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J].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5. 18 :72-73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始终是小学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可是在日常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常感到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是教学成效总是不如人意。因而对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分析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从学生的角度浅析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一、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水平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碰到学生因“看不清题目”而解题失败。在作业或考试时学生做错的题,在让他重读一遍时能把题做正确;一道数学题如以文字形式出示比由教师口头形式进行陈述正确率要低。诸如此类的情况,我认为跟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水平和习惯密不可分。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习惯是制约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要因素。学生阅读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进行,对字、词题意甚至数据的解读都是在“差不多”的状态,可想而知在问题的解决环节当然就无法驾驭了。如以下的两个错例:
例1:一个手机生产厂,去年一季度生产手机200万部,去年二季度的产量比一季度增产三成,这个手机生产厂去年二季度生产手机多少万部?
有不少的学生因未认真读题而出现错误的解法:200×(1 30%)-200=60(万部)。
正确的解法应是:200×(1 30%)=260(万部)。
例2:2016年6月10日,张叔叔购买了5年期国债8000元,年利率为4.22%,到期时,张叔叔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部分学生没看清或不理解“本金和利息”而出现错误解法:8000×4.22%×5=1688(元)。正确的解法应是:8000×4.22%×5 8000=9688(元)。
从错误解法中可见学生是完全具备解题能力的,可就是因为浮光掠影的粗阅读,把问题解读错误,导致把问题错解。
“实践证明小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所以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水平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关键。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动口,更加要思考,有时还要手脑结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孩子多次读题,在题中标划条件、问题的关键词,摘录已知数据条件,写出条件和问题间存在的关系。经过半年余的实践与坚持,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因阅读方面导致的写错数据、对问题理解偏差的错误减少了,对问题中的干扰条件因素能做出正确的排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
“认知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为问题解决提供了选择的途径和方法,确定解决方向。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想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不可能的。问题解决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认知结构密切相连,没有知识的积累,不但不能发现问题,而且缺乏提出假设所必需的依据和分析问题的条件。学生的认知结构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涉及学生个体能否联想到相关知识,并能很好地应用到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个班中,思维能力好、认知结构坚实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强。这一部分人无论是平时的课堂练习、作业或者是考试,解决问题速度领先、准确度高。而认知结构一般的学生解题速度就明显落后,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也相对滞后。在认知水平比较悬殊的不同班级授课,同一个内容,课堂进度和教学成效会有天渊之别。
在学习《税率》的内容时,讓我深深感受到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在一个认知水平较好的班,学生能通过自学了解到纳税的相关知识,并自己写出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在我的追问下又很快得出知道税率求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据,学生对课后求税率、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还能引伸到求“税后收入”的问题,能把课本的数学延展到生活的深处。在借班上课时,讲同一内容该班学生知识结构非常薄弱。虽然是事前打招呼叫学生提前预习,但表现出课堂进程举步维艰,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不顺畅、税率的含义不理解;能写出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的学生寥寥无几,用求税率的数量关系式推导求应纳税额和各种收入的数量关系式启导了十多分钟才勉强说出。试做例题能正确列式的只有三个同学;问起计算依据,教室鸦雀无声;才开始安排练习环节,下课铃就响起。挣扎着完成了这一节课,我也有了痛的领悟:学生认知缺乏,连问题都无法识别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决定于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切实做好旧知识的查漏补缺,把新知识的掌握落实到点上。
三、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推动作用能使学生用已具备的方法、经验快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注意情景的变化,思维的定势就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如果问题是同型异形的,那么思维定势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面对的是异型同形的,那么既有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势就可能不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如在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单位“1”的问题解决中,常有学生把这类题目用定量比较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甲比乙少A,即乙比甲多A”,根本就不多想:“多或少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对应数是一个变数,它的大小还由分率数的归属数(单位“1”)来决定。简单地把这道题划为比较多少的类型,如“2012年比2011年增长两成”直接理解成“2011年比2012年少两成,”即2011年是2012年的80%的错误析解。
如何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负面影响?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收效较好的做法是: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对比、区分同异、混合练习;顺逆思维双向并练;再者是一题多练,改变题目中的个别条件使原题变形进行多练。
学生自身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繁杂,“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和思维定势”这三方面是平时教学中显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的分析探究,能提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的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李俊霞.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科学教育,2012,04:17-18.
[2]孙群若.浅议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J].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5. 18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