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药效试验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daid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00 g/hm2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效果好,在稻田杂草种类较多,特别是稗草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用600g/hm2就能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可在水稻抛秧田上应用。
  关键词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水稻抛秧田杂草;防效
  中图分类号S511;S481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47-01
  
  2008年4~7月,益阳市会龙山农技站进行了吉林省瑞野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3栽培地条件
  试验地设在赫山区会龙山,面积1 280m2,稻田土质良好,为红黄泥轻黏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4%,pH值6.9。
  1.4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各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0m2
  1.5试验实施
  3月22日播种,4月13日抛秧,密度为19cm×22cm。抛秧时水稻秧龄7叶1心,禾苗长势较好。前作为双季水稻。其他管理与大面积生产管理一致。施药采用毒土法,用细沙300kg/hm2与药剂拌匀后均匀撒施。施药器械为水盆。2008年4月19日施药1次。施药时禾本科杂草以稗草为主。
  1.6调查、记录及测量方法
  1.6.1气象及田间管理。施药当日为晴天,平均气温22.5 ℃,最高气温29.6℃,最低气温14.5℃;药后7d日平均气温19.2℃,日平均最高气温28.7℃,日平均最低气温15.7℃,日平均相对湿度75.8%,雨日6d,降水35.68mm。施药后田中保持3~5cm深水层5~7d不排放,让其自然落干,以后按常规管理。
  1.6.2调查方法。分别于施药后20d、45d调查除草效果。杂草调查方法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m2,分别记载杂草种类、株数,第2次调查时加测地上部分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并对总草防效作方差分析;收获时测产。目测稻苗叶色和长势,药后3d、7d、14d、20d调查药害情况,共调查4次。
  1.6.3药效计算方法。防效(%)=[(CK-PT)/CK]×100
  
  2结果与分析
  
  
  2.1除草效果
  2.1.1株防效。药后20d,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0g/hm2、600g/hm2、750g/hm2、1 200g/hm2对稗草的株防效分别为79.9%、90.6%、91.0%、91.5%,对其他阔叶杂草的防效分别为75.4%、84.3%、85.0%、86.0%,对照药剂60%苯噻·苄可湿性粉剂675g/hm2对稗草和其他阔叶草的防效分别为90.6%和84.3%(见表2)。
  2.1.2药后45d杂草鲜重防效。药后45d,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0g/hm2、600g/hm2、750g/hm2、1 200g/hm2对稗草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0.5%、91.3%、91.9%、92.0%,对其他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8.5%、86.6%、87.1%、88.5%,综合鲜重防效分别为80.7%、91.2%、91.7%、91.9%,对照药剂60%苯噻·芐可湿性粉剂675g/hm2对稗草、其他阔叶杂草及综合鲜重防效分别为90.9%、86.2%、90.5%。用新复极差检验对各处理药后45d鲜重防效进行分析,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00g/hm2、750g/hm2、1 200g/hm2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2.2安全性
  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移栽田杂草,各处理对水稻均无不良影响,说明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对水稻安全。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69%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对水稻无明显药害,对后期生长也无不良影响。通过前期防效及后期观察,该药剂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可基本控制整个水稻生育期的主要杂草危害。推荐用量为600g/hm2、750g/hm2,施药方法采用毒土法,均匀撒施,施药后田中保持3~5cm深水层5~7d不排放,让其自然落干,以后按常规管理。
  
  4参考文献
  [1] 余建邦,李平,肖建桥,等.30%苄嘧磺隆·丙草胺可湿性粉剂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00,102.
  [2] 贾忠建,赵亚新,杨彬,等.苄嘧·苯噻酰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试验报告[J].杂草科学,2008(4):49-51.
其他文献
摘要着重从参数设置、观测编报、数据维护等方面,介绍了OSSMO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对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OSSMO软件;参数设置;观测编报;数据维护;技巧  中图分类号S1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364-02    OSSMO软件即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是为了满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的需要,针对各类气象站地面气
摘要 高原448小麦抗旱、耐寒性强,抗青干、抗倒伏,抗锈病、黑穗病,柴达木盆地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6.75~9.00t/hm2。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繁育技术。  关键词 小麦;高原448;特征特性;繁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135-02    1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35±3.17d。芽鞘白色,幼
摘要从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扩大营销、促进增收即“稳基地、提单产、扩营销、促增收”4个方面探讨和总结出了适合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可行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F30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47-02    近年来,西吉县马铃薯以提高淀粉质量,扩大鲜薯外销、开发种薯产业为总体目标
摘要 通过近几年对超级稻Ⅱ优明86栽培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应用,其技术体系趋于完善。在中籼稻生产实践过程中,单产逐年提高,局部区域已达10.5t/hm2以上。其技术规程主要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  关键词 超级稻;Ⅱ优明86;栽培技术规程    六安市裕安区常年水稻播种面积达4.2万公顷左右,系江淮一季中籼稻主产区之一,多年水稻产量徘徊在6 750
摘要简要阐述了选育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的重要意义、西南山地兼用型玉米育种创新实践及热带种质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创新中的利用价值,以期为西南山地粮饲兼用型玉米的育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粮饲兼用型玉米;热带种质;育种创新;西南山地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64-02    玉米是全球第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集粮、经、饲于一体,是发展畜牧业的支
摘要分析和总结了宝鸡市农科所积极转变观念,开拓进取,通过实施“三大战略”,推行“三大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旨在为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科学发展;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64-01    近年来,宝鸡市农科所坚持“科研立所,开发强
摘要介绍了淮稻10号的品种特性及示范种植表现,分析了示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品种利用建议,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淮稻10号;品种特性;种植表现;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76-01    2008年海安县城东镇根据县种子站下达的水稻新品种淮稻10号试验示范的要求,经过认真筛选,合理选址,最终确定在基础较好、
摘要不同盐浓度梯度下处理野生型盐芥,观察其对盐芥体内维生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盐浓度下,维生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盐芥所含维生素C量相应降低。  关键词盐胁迫;盐芥;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  中图分类号 Q945.78;S63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078-01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0亿公顷受盐渍化影响的陆地,约占陆地
摘要 阐述鲜食玉米苏玉糯1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土壤选择、隔离种植、整地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大田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鲜食玉米;苏玉糯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126-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公害保健意识的不
摘要通过对品种、基地建设、效益实现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技术培训5个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其在优质甘薯产业化体系建设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实现优质甘薯产业化良性发展为中心,以搞好基地建设为核心,创新了甘薯产业技术服务形式,拓宽了效益实现的途径。探索了品种、栽培技术、基地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产后加工、销售和甘薯专业合作组织等“五位一体”的“优质甘薯产业化体系建设”综合模式,促进了洛阳市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