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旨、语场、语式作为语域变量中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文本形态,同时文本的语篇表征又映射出语体风格和语言意义潜势,因此对文本形态的研究应该从语域变量与语篇运行特征两方面展开分析,方能使文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在翻译时表达得体。基于功能语言学中文本的语域概念和语言元功能理论各针对语篇的不同视角,作者将两种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视阈系统地探索文本所映射的语言潜势和言语运行特征下的语篇功能意义,阐释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共同制约着文本形态。
关键词:语域变量 元功能 文本形态 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本是言语交际的存在形式和载体,就其最为直观的层面看,文本形态即是语言形态,无论何种话语行为的语言形态,本质上都属于修辞形态。语域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有制约作用,尤其在遣词、构段、修辞、谋篇等方面,因而语域变量成为言语修辞和再现语篇表征的先决条件。对交际者来说,语域由多种情景特征构成,是交际者在某一场合下使用词语、句式、修辞等诸方面特征的总和。作为语域的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对语言的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受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翻译中语域研究与文本形态关系密切,一旦语域混淆或是语篇属性不清晰,将会影响文本交际效果。早期的语言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异同及内部系统,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学派开始重视语言性质与功能语言学问题的研究(李菁,2009:18),并将目光转向研究语言意义潜势在交际中如何体现,这对文本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向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三种元功能与语域变量呈现出相应的特征:语篇的语场与概念意义相关,语篇的语式与语篇意义关联,语篇的语旨与人际意义相关(司显柱,2007:71)。鉴于此,笔者认为文本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对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的探索。
二 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及其关联
语域即语言变异,是语言随场合或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语言使用的场合或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说话者、受话者、话题和交际方式(卫岭,2004:23)。在实际交际中,人们的语言形式受到各种语境的制约,如语言形式与规范、言语习惯、知识程度、关系亲疏等社会因素,形成不同的语域特征。其中,语场(范围)、语旨(基调)和语式(方式)是情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语域变量,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性质特点;语旨包括交际者及其特点、地位、角色和关系;语式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Hatim and Mason,1990:58)。就语篇表征来说,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被运用到语篇分析中,其中概念功能用于指用语言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指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或使用语言的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影响别人的行为;语篇功能是元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张美芳,2006:16)。在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的主体(作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进行语篇编码时考虑到受体(读者)的期待,将文本的信息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因而文本具备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七大语篇属性,这些各异的语篇表征独立存在于各个文本之中。
上述中的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看似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其实在文本中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由于语域分析涉及“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运用”两大因素,前一因素涉及地域、方言、社会阶层和历史年代,而后一因素包括媒介、参与者、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在不同语篇的文体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语域作为一种情景变体,其客观存在可从其本身的特征体现出来(魏纪东,2001:62)。由于文本类型不同,语篇表征各有不同,受话者需要通过对不同构形操作下的意义形式进行分析,寻求语篇中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特征和规律,辨析文本的语域各项变量。无论何种文本中,语域作为交际环境,在语篇的层面上通过情景性体现,其各项语言因素与语篇属性互为包含,相互指代,以语场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意义,以语旨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意义,以语式具体体现语篇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文本中的语域变项和语篇表征相互影响并决定本文形态。从语域的三个变量中映射出文本的语篇表征意义,二者又共同作用于文本形态。具体来说,文本中的语场(话题修辞)构建了语篇的基本思维,并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而展开,从而形成文本的概念意义。话题表达过程中,语旨(功能修辞)实现了表达者以某一思维达到某一目的期望,并通过情感功能修辞、情绪与意志功能修辞、目标功能修辞等实现文本的人际意义。语域中的语式(材料修辞)基于表达的具体主题性(语场)和特定目的性(语旨),对表达的内容、材料、信息进行选择和运用,以特有的修辞角度与表述方式传达文本的语篇意义。譬如,在以祝酒为话题的语场中,具有“干杯”语义的英语表达在不同的情景场合通常由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语言交际者”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特定的语域形式来映射文本的表征意义,如果文本中的交际场合随便,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亲密,语言使用者通过“bottom up”的语言运用,表明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和语篇功能;如果文本中运用语篇表征为“good health”语式修辞形式,表明话语交际场合庄重,交际者之间关系疏远;“cheers”是一般场合下最为适切的通用语。“干杯”的英语表达正是通过对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语旨),交际信息(语场)、和交际的话语方式(语式)进行分析,获得词语的功能信息,来确定其言语的独特性。因此,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为了迎合不同交际情景的需要,译者需要对语言的形式进行抉择,因而“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运用”,使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相互作用,并共同制约着文本形态。
三 翻译中文本形态的选择 不同文本受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语言结构和语篇修辞特征各异,便产生了不同的文本形态。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文本的接受者又是译文文本的生产者,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产生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才能较好地完成对翻译中文本形态的研究。在正确处理文本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原文思想内容、文体特征,叙述方式以及语言风格时,译者需要建立一种语域特征与语篇表征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译者(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潜藏于文本之中的意图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剖析文本相应的语域范畴。通常选择语体时要研究语篇内各个部分具有何种功能,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有哪些意义上的联系,通篇在修辞上有哪些特点等(朱永生,2004:10)。不同的文本类型在语言结构和语篇修辞体现出各自特征,译者需要注重语篇各个层面的研究,如对词汇语义以及词组搭配的分析,对句子结构和信息的分解和重组,以及句子间的逻辑衔接功能及功能意义的再现(Bell,1991:9),从中识别语域特征、目的语各种文化语境等因素,以及不同文本形态下的语篇功能。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文本形态则应以译文是否恰当地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和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使两种语言能否在同一情景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为标准。原文如果属于严肃的风格,译文则要唤起严肃的感觉;原文如果属于随便的口语体,译文应该给译文读者以同样的印象,原文如果具有感染功能,译文应该再现同样的语篇功能。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张美芳,2005:17),表现形式灵活,小到一个词语、一句话,大到一部作品都可以构成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篇,是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由词与词组层、小句与句子层、段落与篇章层构成,三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产生各异的语篇表征,制约着词汇语义、词组搭配意义,乃至语篇的逻辑衔接及功能意义。假如语篇的各层面上忽视了语域要素,词语的功能意义将不易被捕捉,且不易定位于交际所需要的某一个具体语义,即使其中一个意义被选中,其它的潜在意义也同时闪烁其间,造成选定意义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分析词汇语义以及词组搭配,分解和重组句子结构和信息,来把握文本意义潜势。
哈提姆和梅森(1990)曾在语境分析模式中通过话语主题、参与者及其关系、话语方式等语域因素来考量译者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特征。它们在词汇、句式和修辞层面呈现出诸多特征,并通过词汇、句式和修辞层面的语域标记反映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但是不同的文本形态有不同的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比如文学文本的语汇丰富,大量使用表情性和描绘性词语,运用蕴涵着浓郁文化的口头语、谚语甚至方言,并且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好的译作应该在语符转换中让语言富于张力,兼顾语言信息和文体,才能再现原作的人物、情节与环境。具有感染功能的旅游类文本,由于英汉语言思维的差异,其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迥异,英语旅游文本中句子多以“第二人称”形式对话,旨在充分表现友好热情,但汉语旅游类文本多以“静态事物”为主题,渲染意境,因而对文本语言结构和修辞方式的选择就是对文本形态的选择。译者翻译时需要意识到这种审美意识差异,文本形态的选择应以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意识为标准,再现这种互动的人际功能意义潜势,以期获得相同的语篇功能意义。就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各类新闻事件的政论类文本而言,其语法结构和修辞用词规范典雅,句法严谨,层次分明,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体上无论是选词、句式还是语篇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语义清晰、事实确凿、冷静客观,译者宜采用恰当的语域变量和恰当的文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意义来再现符合此政论类文本形态的风格。
四 结语
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分析为翻译中的文本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范式,使译者在研究文本写作意图、内容,表达基调和话语方式有了明确指向。文本形态研究的根本是对语篇内各个部分具有何种功能,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有哪些意义上的联系,以及通篇在修辞上有哪些特点的研究(朱永生,2004:10),译者应建立一种语域特征与语篇表征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分析语域变量时,译者解读原文的语域标记、语言结构,语言形式,廓清原作的目的、内容和表达的基调与方式,探寻语篇表征标记时,译者根据词组、小句乃至句子各个层面的信息,弄清文本语义信息和语用含意。尤其在文本形态的识别和选择上,译者依靠文本的语域标记辨认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以及话语的范围(语场),认识语篇属性在语言层面的各种运行特征,语场上所表达的概念功能意义,语旨上相适应的人际功能意义潜势,以及语式上所再现的语篇功能意义。在翻译活动中,这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式对文本形态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注: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认知理论下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项目编号:11YB02。
参考文献:
[1] Bell,T.Roge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New York:Longman Inc.1991.
[2] Hatim and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0.
[3]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London:Arnold,1973.
[4] 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6] 李欣、段燕红:《英汉互译研究与实践》,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魏纪东:《语用理论应用中的功能分析》,《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 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10] 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雪莹,女,1972—,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功能、语用翻译,工作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语域变量 元功能 文本形态 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本是言语交际的存在形式和载体,就其最为直观的层面看,文本形态即是语言形态,无论何种话语行为的语言形态,本质上都属于修辞形态。语域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有制约作用,尤其在遣词、构段、修辞、谋篇等方面,因而语域变量成为言语修辞和再现语篇表征的先决条件。对交际者来说,语域由多种情景特征构成,是交际者在某一场合下使用词语、句式、修辞等诸方面特征的总和。作为语域的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对语言的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受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翻译中语域研究与文本形态关系密切,一旦语域混淆或是语篇属性不清晰,将会影响文本交际效果。早期的语言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异同及内部系统,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学派开始重视语言性质与功能语言学问题的研究(李菁,2009:18),并将目光转向研究语言意义潜势在交际中如何体现,这对文本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向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三种元功能与语域变量呈现出相应的特征:语篇的语场与概念意义相关,语篇的语式与语篇意义关联,语篇的语旨与人际意义相关(司显柱,2007:71)。鉴于此,笔者认为文本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对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的探索。
二 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及其关联
语域即语言变异,是语言随场合或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语言使用的场合或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说话者、受话者、话题和交际方式(卫岭,2004:23)。在实际交际中,人们的语言形式受到各种语境的制约,如语言形式与规范、言语习惯、知识程度、关系亲疏等社会因素,形成不同的语域特征。其中,语场(范围)、语旨(基调)和语式(方式)是情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语域变量,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性质特点;语旨包括交际者及其特点、地位、角色和关系;语式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Hatim and Mason,1990:58)。就语篇表征来说,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被运用到语篇分析中,其中概念功能用于指用语言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指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或使用语言的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影响别人的行为;语篇功能是元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张美芳,2006:16)。在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的主体(作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进行语篇编码时考虑到受体(读者)的期待,将文本的信息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因而文本具备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七大语篇属性,这些各异的语篇表征独立存在于各个文本之中。
上述中的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看似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其实在文本中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由于语域分析涉及“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运用”两大因素,前一因素涉及地域、方言、社会阶层和历史年代,而后一因素包括媒介、参与者、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在不同语篇的文体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语域作为一种情景变体,其客观存在可从其本身的特征体现出来(魏纪东,2001:62)。由于文本类型不同,语篇表征各有不同,受话者需要通过对不同构形操作下的意义形式进行分析,寻求语篇中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特征和规律,辨析文本的语域各项变量。无论何种文本中,语域作为交际环境,在语篇的层面上通过情景性体现,其各项语言因素与语篇属性互为包含,相互指代,以语场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意义,以语旨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意义,以语式具体体现语篇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文本中的语域变项和语篇表征相互影响并决定本文形态。从语域的三个变量中映射出文本的语篇表征意义,二者又共同作用于文本形态。具体来说,文本中的语场(话题修辞)构建了语篇的基本思维,并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而展开,从而形成文本的概念意义。话题表达过程中,语旨(功能修辞)实现了表达者以某一思维达到某一目的期望,并通过情感功能修辞、情绪与意志功能修辞、目标功能修辞等实现文本的人际意义。语域中的语式(材料修辞)基于表达的具体主题性(语场)和特定目的性(语旨),对表达的内容、材料、信息进行选择和运用,以特有的修辞角度与表述方式传达文本的语篇意义。譬如,在以祝酒为话题的语场中,具有“干杯”语义的英语表达在不同的情景场合通常由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语言交际者”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特定的语域形式来映射文本的表征意义,如果文本中的交际场合随便,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亲密,语言使用者通过“bottom up”的语言运用,表明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和语篇功能;如果文本中运用语篇表征为“good health”语式修辞形式,表明话语交际场合庄重,交际者之间关系疏远;“cheers”是一般场合下最为适切的通用语。“干杯”的英语表达正是通过对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语旨),交际信息(语场)、和交际的话语方式(语式)进行分析,获得词语的功能信息,来确定其言语的独特性。因此,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为了迎合不同交际情景的需要,译者需要对语言的形式进行抉择,因而“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运用”,使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相互作用,并共同制约着文本形态。
三 翻译中文本形态的选择 不同文本受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语言结构和语篇修辞特征各异,便产生了不同的文本形态。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文本的接受者又是译文文本的生产者,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产生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才能较好地完成对翻译中文本形态的研究。在正确处理文本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原文思想内容、文体特征,叙述方式以及语言风格时,译者需要建立一种语域特征与语篇表征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译者(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潜藏于文本之中的意图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剖析文本相应的语域范畴。通常选择语体时要研究语篇内各个部分具有何种功能,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有哪些意义上的联系,通篇在修辞上有哪些特点等(朱永生,2004:10)。不同的文本类型在语言结构和语篇修辞体现出各自特征,译者需要注重语篇各个层面的研究,如对词汇语义以及词组搭配的分析,对句子结构和信息的分解和重组,以及句子间的逻辑衔接功能及功能意义的再现(Bell,1991:9),从中识别语域特征、目的语各种文化语境等因素,以及不同文本形态下的语篇功能。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文本形态则应以译文是否恰当地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和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使两种语言能否在同一情景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为标准。原文如果属于严肃的风格,译文则要唤起严肃的感觉;原文如果属于随便的口语体,译文应该给译文读者以同样的印象,原文如果具有感染功能,译文应该再现同样的语篇功能。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张美芳,2005:17),表现形式灵活,小到一个词语、一句话,大到一部作品都可以构成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篇,是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由词与词组层、小句与句子层、段落与篇章层构成,三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产生各异的语篇表征,制约着词汇语义、词组搭配意义,乃至语篇的逻辑衔接及功能意义。假如语篇的各层面上忽视了语域要素,词语的功能意义将不易被捕捉,且不易定位于交际所需要的某一个具体语义,即使其中一个意义被选中,其它的潜在意义也同时闪烁其间,造成选定意义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分析词汇语义以及词组搭配,分解和重组句子结构和信息,来把握文本意义潜势。
哈提姆和梅森(1990)曾在语境分析模式中通过话语主题、参与者及其关系、话语方式等语域因素来考量译者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特征。它们在词汇、句式和修辞层面呈现出诸多特征,并通过词汇、句式和修辞层面的语域标记反映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但是不同的文本形态有不同的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比如文学文本的语汇丰富,大量使用表情性和描绘性词语,运用蕴涵着浓郁文化的口头语、谚语甚至方言,并且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好的译作应该在语符转换中让语言富于张力,兼顾语言信息和文体,才能再现原作的人物、情节与环境。具有感染功能的旅游类文本,由于英汉语言思维的差异,其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迥异,英语旅游文本中句子多以“第二人称”形式对话,旨在充分表现友好热情,但汉语旅游类文本多以“静态事物”为主题,渲染意境,因而对文本语言结构和修辞方式的选择就是对文本形态的选择。译者翻译时需要意识到这种审美意识差异,文本形态的选择应以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意识为标准,再现这种互动的人际功能意义潜势,以期获得相同的语篇功能意义。就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各类新闻事件的政论类文本而言,其语法结构和修辞用词规范典雅,句法严谨,层次分明,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体上无论是选词、句式还是语篇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语义清晰、事实确凿、冷静客观,译者宜采用恰当的语域变量和恰当的文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意义来再现符合此政论类文本形态的风格。
四 结语
语域变量和语篇表征分析为翻译中的文本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范式,使译者在研究文本写作意图、内容,表达基调和话语方式有了明确指向。文本形态研究的根本是对语篇内各个部分具有何种功能,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有哪些意义上的联系,以及通篇在修辞上有哪些特点的研究(朱永生,2004:10),译者应建立一种语域特征与语篇表征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分析语域变量时,译者解读原文的语域标记、语言结构,语言形式,廓清原作的目的、内容和表达的基调与方式,探寻语篇表征标记时,译者根据词组、小句乃至句子各个层面的信息,弄清文本语义信息和语用含意。尤其在文本形态的识别和选择上,译者依靠文本的语域标记辨认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以及话语的范围(语场),认识语篇属性在语言层面的各种运行特征,语场上所表达的概念功能意义,语旨上相适应的人际功能意义潜势,以及语式上所再现的语篇功能意义。在翻译活动中,这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式对文本形态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注: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认知理论下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项目编号:11YB02。
参考文献:
[1] Bell,T.Roge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New York:Longman Inc.1991.
[2] Hatim and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0.
[3]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London:Arnold,1973.
[4] 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6] 李欣、段燕红:《英汉互译研究与实践》,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魏纪东:《语用理论应用中的功能分析》,《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 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10] 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雪莹,女,1972—,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功能、语用翻译,工作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