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区微观结构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

来源 :国际眼科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较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graphy,OCT)是监测IERM术后恢复状况的有力工具.利用OCT研究黄斑区微观结构可对IERM术后最佳视力进行预测,其中主要评估指标是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细胞内节/外节、光感受器外节末端以及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
其他文献
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为dystrophin基因变异所致的X伴性隐性遗传病,主要影响男性患者,而20%左右的女性携带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肌无力、心脏受累、认知功能障碍、肌肉疼痛或痉挛等,伴有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和肌肉病理的改变.倾斜的X染色体失活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在一些病例报道中也发现了一
豹纹状眼底改变指在除盘周区域外的眼底后极部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其原因可能为视网膜色素上皮透见性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脉络膜大血管间色素沉积等.豹纹状眼底改变程
1,25(OH)2D3可调节多种正常或肿瘤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这种作用是由其胞内受体-维生素D受体介导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上的BsmⅠ,TaqⅠ,ApaⅠ等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某些肿瘤如
期刊
肿瘤起源于干细胞的假说正在各种人类肿瘤中得到证实,肿瘤不单是一种基因病,而且是一种干细胞病,基因突变作用于干细胞,干细胞突变成为肿瘤干细胞,这是肿瘤发生、再生、转移和复发的关键.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是否存在"肝癌干细胞"的问题一直倍受人们关注.该文介绍肿瘤干细胞与肝癌干细胞的研究情况。
发生于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附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对患者的视力是一种严重威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多焦视网膜电
B7-homolog 1(B7-H1)是迄今发现的B7家族中较新的共刺激分子.它对T细胞具有双重效应,可以激活初始T细胞,抑制活化的效应T细胞.参与多种免疫过程的发生.在一些动物器官移植模型研究中,发现B7-H1在抑制免疫排斥,诱导免疫耐受,保护移植物中有重要的作用.以B7-H1为靶点的干预方法在未来可能成为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方法.本文就B7-H1在移植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 对重庆地区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少毛症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先证者进行病史和家族史询问以及详细的临床检查.提取所有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扩增HR基因及其上游开放阅读框基因的所有编码序列直接进行序列测定,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所有患者自幼头发眉毛稀少,随年龄增长头发生长缓慢、易断,自青春期开始出现头发脱落.查体见弥漫性头发稀疏,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