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教育细节 课堂教育 教学语言 学习体验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围绕这一理念,老师们教学思想正在逐渐转变,积极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长期的教育实践,我通过反复观察分析,总结了美术课上,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三个细节。
一、美术课上课热闹,纪律松散
美术学科是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学科,不同个体间存在性格差异、兴趣差异、智能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授课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教科書中有些材料不容易搜集,老师要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因地制宜的展开校本活动。
以初一的版画课为例,纸版画的特点是制作简单、省力、易学、费用低廉,而效果很好,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制作。通过作者自画、自刻、自印三个过程来完成,可培养孩子眼、手、脑的协调性。版画的制作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耐心的过程。但是在制作前我讲了注意事项,可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错误状况仍然不断出现。比如有个别小组材料的准备不足的情况,有的同学束手观望,有的去其他组临时借东西,还有个别同学以没带材料为借口,做其他事情,热闹的课堂似乎与他们无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实践,给少部分学生机会让他们亲自到参与印制过程中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共同总结,既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共同参与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使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在第二课时学生就能够主动带材料参与制作。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他们在制作中在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积极地寻找成功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只有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上课热闹,纪律松散的现象自然迎刃而解。
二、美术课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与教师语言风格的有效运用
美术欣赏课上多媒体技术以高效率、大容量、良好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成为广大美术教师必备的授课法宝,制作精心的课件,丰富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括了学生视野,有利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我们教师越来越弱化了自己的作用。有很多时候老师们注意了课件的内容精彩实用、课件外观的美观大方;注意了导入要精彩、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有效合理,唯独忽视了其实教师的语言和教态,同样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入境的作用。我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那么我们自身的情绪也该调动到最佳的状态,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此来进一步感染学生。
美术欣赏课上,老师若设计一些环节,绘声绘色讲讲画面背后的历史故事,画家轶事等等,再配上多媒体的使用,我想学生一定能更投入地听课了。
在讲《格尔尼卡》时我注意了这个细节。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难点是理解象征性的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初次看到这幅画,一定会感到很乱,或觉得画的难看。要让学生理解格尔尼卡,就要从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心灵深处与毕加索产生共鸣。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他们太遥远,如果只是把作品背景介绍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遍,一定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看过的战争片,让学生想象体会炮火硝烟的战场,又结合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灾难中会有何心里感受。学生都能很快的表达出害怕、愤怒、痛苦和绝望等词语,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希望和平!“然而”!我说:“1937年格尔尼卡镇上的居民就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同学们想过吗?几小时前还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瞬间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受伤,饱受痛苦折磨,还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朋友,……”这一段,我特意加进了浓浓的感情色彩,声音低缓,凝重,语速时快时慢,声调时高时低,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入境了……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绘画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也是重要的手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二者必须需心灵相通,才会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三、如何对待学生自己的作品
美术课结束以后,常常有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随手便扔掉了。不知珍惜自己的成果。似乎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感情。扔掉作业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深刻地反映出了学生内心活动。没有自信,不觉得自己作品的美感;没有通过作品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美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否符合教师的审美观念,哪怕真的有很多失败之处,只要他们是认真完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作品的尊重和欣赏。
分析不足的同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美。了解尊重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与评价别人,从而提高美的素养。
我通常采用了以下措施:在作品完成时,把学生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既有成功的,又有失败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小结制作过程中的得失,目的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得失与大家一起分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被重视、被肯定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自然会进一步参与。办一个小型作品展览会,将这一想法提前告诉学生,激发他们展示自己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鼓励学生把好的作品留下参加绘画比赛,把美术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开阔了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也由此树立了自信心。
“三分画七分裱”。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装裱方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经过装裱后,散发魅力的光彩,还有谁会舍得扔掉呢?我专门设计了一节课叫《画框设计》,教学生搜集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比如硬纸板、树枝、毛线等,来设计制作画框。有了美丽的画框,学生就有将好作品留下的想法。这样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发现。而改进,则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原则去思考。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正确把握、适度完善。
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注意细节体现了教师的心态问题,所以有“心灵因细腻而伟大”的说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心感受,了解学生的需要,抓住美术教育的细节,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本质。只有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才有说“课”的资本,唯有懂得抓住细节的教师,才能真正育人于无形。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杨巷中学)
【关键词】教育细节 课堂教育 教学语言 学习体验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围绕这一理念,老师们教学思想正在逐渐转变,积极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长期的教育实践,我通过反复观察分析,总结了美术课上,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三个细节。
一、美术课上课热闹,纪律松散
美术学科是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学科,不同个体间存在性格差异、兴趣差异、智能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授课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教科書中有些材料不容易搜集,老师要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因地制宜的展开校本活动。
以初一的版画课为例,纸版画的特点是制作简单、省力、易学、费用低廉,而效果很好,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制作。通过作者自画、自刻、自印三个过程来完成,可培养孩子眼、手、脑的协调性。版画的制作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耐心的过程。但是在制作前我讲了注意事项,可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错误状况仍然不断出现。比如有个别小组材料的准备不足的情况,有的同学束手观望,有的去其他组临时借东西,还有个别同学以没带材料为借口,做其他事情,热闹的课堂似乎与他们无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实践,给少部分学生机会让他们亲自到参与印制过程中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共同总结,既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共同参与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使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在第二课时学生就能够主动带材料参与制作。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他们在制作中在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积极地寻找成功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只有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上课热闹,纪律松散的现象自然迎刃而解。
二、美术课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与教师语言风格的有效运用
美术欣赏课上多媒体技术以高效率、大容量、良好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成为广大美术教师必备的授课法宝,制作精心的课件,丰富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括了学生视野,有利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我们教师越来越弱化了自己的作用。有很多时候老师们注意了课件的内容精彩实用、课件外观的美观大方;注意了导入要精彩、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有效合理,唯独忽视了其实教师的语言和教态,同样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入境的作用。我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那么我们自身的情绪也该调动到最佳的状态,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此来进一步感染学生。
美术欣赏课上,老师若设计一些环节,绘声绘色讲讲画面背后的历史故事,画家轶事等等,再配上多媒体的使用,我想学生一定能更投入地听课了。
在讲《格尔尼卡》时我注意了这个细节。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难点是理解象征性的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初次看到这幅画,一定会感到很乱,或觉得画的难看。要让学生理解格尔尼卡,就要从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心灵深处与毕加索产生共鸣。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他们太遥远,如果只是把作品背景介绍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遍,一定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看过的战争片,让学生想象体会炮火硝烟的战场,又结合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灾难中会有何心里感受。学生都能很快的表达出害怕、愤怒、痛苦和绝望等词语,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希望和平!“然而”!我说:“1937年格尔尼卡镇上的居民就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同学们想过吗?几小时前还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瞬间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受伤,饱受痛苦折磨,还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朋友,……”这一段,我特意加进了浓浓的感情色彩,声音低缓,凝重,语速时快时慢,声调时高时低,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入境了……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绘画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也是重要的手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二者必须需心灵相通,才会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三、如何对待学生自己的作品
美术课结束以后,常常有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随手便扔掉了。不知珍惜自己的成果。似乎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感情。扔掉作业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深刻地反映出了学生内心活动。没有自信,不觉得自己作品的美感;没有通过作品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美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否符合教师的审美观念,哪怕真的有很多失败之处,只要他们是认真完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作品的尊重和欣赏。
分析不足的同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美。了解尊重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与评价别人,从而提高美的素养。
我通常采用了以下措施:在作品完成时,把学生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既有成功的,又有失败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小结制作过程中的得失,目的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得失与大家一起分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被重视、被肯定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自然会进一步参与。办一个小型作品展览会,将这一想法提前告诉学生,激发他们展示自己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鼓励学生把好的作品留下参加绘画比赛,把美术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开阔了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也由此树立了自信心。
“三分画七分裱”。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装裱方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经过装裱后,散发魅力的光彩,还有谁会舍得扔掉呢?我专门设计了一节课叫《画框设计》,教学生搜集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比如硬纸板、树枝、毛线等,来设计制作画框。有了美丽的画框,学生就有将好作品留下的想法。这样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发现。而改进,则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原则去思考。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正确把握、适度完善。
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注意细节体现了教师的心态问题,所以有“心灵因细腻而伟大”的说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心感受,了解学生的需要,抓住美术教育的细节,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本质。只有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才有说“课”的资本,唯有懂得抓住细节的教师,才能真正育人于无形。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杨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