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共同的不懈追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努力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在江苏地区实施新课程以来,无论是教研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在研究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现的策略方法。而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本身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够激发学生上好化学课,是强化素质培养的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动力。化学教师处处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不但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成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条捷径。
一、研读大纲,科学定位,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应了解学生,备好学情,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能体察学情,结合大纲,合理定位,確保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这是实现有效课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同时,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读大纲,切实掌握现有学情,切不能将现有的知识点随意拔高拓展。我们应该设计与学生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例如,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对于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多作理性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先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单位的意义,而后学习它的应用:“化学科学计量为什么引入一种新的计量单位?”“阿佛加德罗常数NA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利用物质的量概念,怎样换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微粒数?”通过这样设计形成如此学习程序:了解问题的产生的原由—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的产生和意义—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与阿佛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和质量、体积、所含微粒数的换算关系。对于数理逻辑能力缺乏的学生可设计如此程序:知道有一种新的计量单位摩尔—认识怎样计算1摩尔物质的质量、含有的微粒数—应用摩尔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接受摩尔单位和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应用中逐渐领悟、掌握,让学生学习由易到难,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课堂引入
新课程下化学新课导入可以采取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交融的视频、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入。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机制和情感因素,让学生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将会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我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先是用投影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露的事故有关视频,引用一位目击者的描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气味,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事发后,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使麦地枯黄,以及工作人员用浸有小苏打溶液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和疏散工作的视频资料。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依据事件情境推测氯气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氯气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加深了对氯气性质的掌握。
三、发挥实验功能,创设探究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奇妙变换的化学现象,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新教材中有不同于旧教材对实验的设计形式和呈现方式。新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探究过程,符合新课程目标实现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亲身体验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而且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持久性。对于学生实验,我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常是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现象和结论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最终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效果很好。这样设计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境。例如:我在铝的性质教学中,给学生演示铝和铁分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在他们的惊讶声中,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很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为以后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的客观情况下,积极寻找学生学习的支点,激发学习兴趣的爆发点,将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治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6):100.
[2]郭丽.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581.
[3]张霞.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2009,(42):200.
[4]房宏.使用电子白板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9,(01):61.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在江苏地区实施新课程以来,无论是教研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在研究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现的策略方法。而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本身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够激发学生上好化学课,是强化素质培养的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动力。化学教师处处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不但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成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条捷径。
一、研读大纲,科学定位,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应了解学生,备好学情,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能体察学情,结合大纲,合理定位,確保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这是实现有效课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同时,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读大纲,切实掌握现有学情,切不能将现有的知识点随意拔高拓展。我们应该设计与学生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例如,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对于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多作理性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先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单位的意义,而后学习它的应用:“化学科学计量为什么引入一种新的计量单位?”“阿佛加德罗常数NA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利用物质的量概念,怎样换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微粒数?”通过这样设计形成如此学习程序:了解问题的产生的原由—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的产生和意义—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与阿佛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和质量、体积、所含微粒数的换算关系。对于数理逻辑能力缺乏的学生可设计如此程序:知道有一种新的计量单位摩尔—认识怎样计算1摩尔物质的质量、含有的微粒数—应用摩尔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接受摩尔单位和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应用中逐渐领悟、掌握,让学生学习由易到难,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课堂引入
新课程下化学新课导入可以采取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交融的视频、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入。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机制和情感因素,让学生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将会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我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先是用投影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露的事故有关视频,引用一位目击者的描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气味,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事发后,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使麦地枯黄,以及工作人员用浸有小苏打溶液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和疏散工作的视频资料。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依据事件情境推测氯气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氯气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加深了对氯气性质的掌握。
三、发挥实验功能,创设探究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奇妙变换的化学现象,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新教材中有不同于旧教材对实验的设计形式和呈现方式。新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探究过程,符合新课程目标实现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亲身体验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而且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持久性。对于学生实验,我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常是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现象和结论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最终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效果很好。这样设计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境。例如:我在铝的性质教学中,给学生演示铝和铁分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在他们的惊讶声中,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很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为以后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的客观情况下,积极寻找学生学习的支点,激发学习兴趣的爆发点,将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治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6):100.
[2]郭丽.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581.
[3]张霞.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2009,(42):200.
[4]房宏.使用电子白板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9,(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