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关键词 晋豆30号;种植密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030-02
  大豆是山西省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但由于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管理粗放,种植密度不合理,单产较低,制约了大豆的发展和利用。因此,加强大豆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充分提高晋北区大豆生产水平是当前大豆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合理密植是大豆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大豆增产的中心环节[1-3]。由于大豆对生态条件的反应十分敏感,在实行合理密植的条件下,若能满足大豆对通风、光照、养分、水分等条件的要求,则结荚密,产量高;反之,植株发育不正常,影响结荚[4-6]。因此,要获得大豆高产,必须根据大豆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合理的田间密度,以充分满足其生育所需的条件。以晋豆30号为试验材料,寻找大豆种植的最佳密度,以指导大豆的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东王庄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位于北纬40°06′,东经113°20′,海拔1 067.6 m。试验地田面平整,养分水平中等,土质砂壤,灌水条件较好。前茬作物为谷子。
  1.2 试验材料
  参试大豆品种:晋豆30号。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设6个处理,分别为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30万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0 m2(5 m×2 m),6行区种植。
  1.4 田间管理
  2011年5月10日整地施肥,施腐熟农家肥羊粪30 t/hm2作基肥。播种时间5月13日,6月12日、7月5日分别进行第1、2次中耕,全生育期未进行追肥[7-12]。
  1.5 测定项目
  成熟后按小区收获测产。数据用Excel和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13]。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晋豆30号均在5月13日播种,5月26日出苗,从播种到出苗需要13 d;6月30日开花,从出苗到开花需要35 d;9月24日成熟,从开花至籽粒成熟需要86 d,全生育期均为121 d。
  2.2 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知,晋豆30号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差异显著(F=43.986,P=0.000<0.01),其中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株高最低,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时最高;主茎节数(F=7.067,P=0.003<0.01)、有效分枝数(F=18.895,P=0.000<0.01)差异均显著,其中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主茎节数最多(18.2个)、有效分枝数最多(3.4个),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主茎节数最少(15.7个)、有效分枝数最少(1.4个);单株荚数(F=44.816,P=0.000<0.01)、单株粒数(F=19.940,P=0.000<0.01)和单株粒重(F=19.778,P=0.000<0.01),差异均极显著,其中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单株荚数最多(34.7个)、单株粒数最多(98.3粒)、单株粒重最大(18.0 g),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单株荚数最少(24.2个),单株粒数最少(64.6粒)、单株粒重最小(12.1 g);百粒重差异不显著(F=0.7,P=0.633>0.05)。
  为实现大豆高产,要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单株粒数、株数、百粒重协调发展。对晋豆30号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2、-0.914、-0.948、-0.972;百粒重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46)。
  2.3 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的影响
  从图1可知,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极显著(F=26.59,P=0.000 0<0.01)。在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晋豆30号产量呈增加趋势,当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2 680.8 kg/hm2。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为2 019.7 kg/hm2。但当种植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时,产量较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的处理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种植密度在21万~27万株/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升高;但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时,产量降低。这是因为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群体内通风透光好,干物质积累多,随着株数的增加产量增加;但当种植密度超过某个限度后,株数虽多,但田间透光性较差,作物光合能力下降,导致干物质积累减少而使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在21万~27万株/hm2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15万、18万、3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24万、27万株/hm2处理的产量。建议生产上晋豆30号的播种密度控制在24万~27万株/hm2为宜。
  4 参考文献
  [1] 郭新文.大豆新品种晋豆30号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6(2):15.
  [2] 王桂梅,冯 高,邢宝龙,等.浅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0):57-58.
  [3] 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等.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44-50.
  [4]龚振平.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31.
  [5] 常耀中.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第一报)[J].大豆科学,1983,2(2):132-138.
  [6] 王碧君,赵显恒.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J].大豆通报,1993(5-6):46-49.
  [7] 王占廷.大豆百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大豆通报,1997(2):9.
  [8] 邱家驯.不同群体密度下大豆产量在冠层的分布 大豆育种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进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7-18.
  [9] 刘金印.大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9(3):209-213.
  [10] 常耀中,董麗华.大豆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1982(10):41-48.
  [11] 郭午,张维久,牛裕洲.大豆合理群体结构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1964,1(2):9-18.
  [12] 刘玉平,李玉平,李志刚.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5):796-799.
  [13] 吕景良,岳德荣.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2):3-7.
其他文献
介绍赫章县中低海拔地区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栽培模式、整地施肥、栽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魔芋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时骤时缓。在时间列车驶入90年代以后,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已悄然而至,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金融市场步伐加快,如
本文首次评价黄羽肉鸡生产中面临的羽毛问题,并以此为导向,选择几个可能与羽毛异常相关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羽毛生长缓慢和甲状腺功能的潜在关系、营养环境与羽毛形成缺
语言中体现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与理解。语言学领域对于时间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内部的结构上,包括诸如词汇、语义、句法、时态及语用方面的研究。随着文化研究的升温以
为准确测量核算排污单位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VOCs自动监测成为监测的发展趋势。通过对VOCs自动监测仪非甲烷总烃进行了仪器性能(精密度和线性误差)和实际样品比对测试分析。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市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并要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回避风险,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从整地、品种选择、施肥、播种、栽植密度、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通化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