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烹调知识》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指一挥间,《烹调知识》杂志已经创刊20周年了。看见这个黄土高原上栉风沐雨长大的“帅小伙”,那么朴实,那么健壮,那么充满靓丽的青春活力,不由人衷心地鼓掌、欢呼。虽然它不如云岗石窟、平遥古城、五台群峰、乔家大院、大同优质煤、柳林大红枣、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中国餐饮界,它大小也算是一块名牌,值得一贺。记得它操办“10岁庆典”时,我和一帮老友——包括已经仙逝的凤乔兄、文台兄以及目前健在的子辉兄、廉明兄等,曾经应邀前往观礼、祝福;如今它到了“弱冠之年”,我们也应当表示一下心意,于是写下这篇纪念文字。
  我与《烹调知识》的交往,始于1985年。经朋友推荐,幸蒙编辑部的抬爱,我被该杂志聘为技术顾问。此后它的主编薛慧林先生频频来电来函诚挚约稿,盛情难却,我便写了一些文稿陆陆续续地寄去。记得我在《烹调知识》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锅的演变”,刊载于1987年第2期,接着它又选用了我的“虫菜杂拾”、“蛙中四杰”、“侗不离酸”等文稿,双方的了解也逐步多了起来。不久,它连续为我开辟了3个专栏:一是1990年11月至1991年11月的“海外食风专栏”,一口气发表了“海外食风综述”、“印度食风”、“土耳其食风”、“苏联食风”、“法国食风”、“意大利食风”、“德国食风”、“日本食风”等13篇专稿;二是1992年3月至1993年1月的“宗教信仰食俗专栏”,相继选用了10篇介绍原始宗教、萨满教、东巴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饮食风情的文章;三是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的“古今名宴鉴赏专栏”,又是13篇长文,分别评述了满汉全席、全素席、全羊席、全鱼席、烧尾宴、张俊接驾宴、慈茹宴、库尔勒香梨宴等的迷人情韵。1996年至今,我将科研方向转为餐饮市场和民营酒店后,更多的精力用在自修充电、酒店咨询和市场考察上,饮食文化方面的文章虽然写得少了,但仍然为《烹调知识》提供了10多篇有质量的稿件。其中,2002年3月发表的《面人·送“羊”·礼馍》,还被《读者·乡村版》转载,令人欣慰。初步统计了一下,16年间我为《烹调知识》供稿至少也在50篇以上,约占这些年我发表文章总数的八分之一,应该说是对它关注、尽心尽力了。
  我之所以愿意为《烹调知识》长期供稿,实话实说,并不是图的名和利。论名,我们这班老人,在国内众多饮食文化报刊编辑的心目中,也称得上是小有名气的,约稿信函常年不断,加之只要应承了对方,我们写作时都是诚信为本、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呕心沥血、精雕细刻,因此,将自己的名字变作铅字不是什么难事;论利,我们为《烹调知识》当技术顾问近20年,除了每期获赠一本杂志(偶尔也忘了寄送)外,从未索要过一分钱的“挂名费”,而且它的稿酬也比许多大报大刊低得多,一篇3 000字的力作仅有百余元,有时连“写作成本”也捞不回来。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其一,为了它的读者群。众所周知,与《中国烹饪》、《餐饮世界》、《中国食品报》、《中国烹饪研究》等报刊相比,《烹调知识》坚持的是面向广大中青年厨师、普及烹调知识的办刊宗旨,信守“饮食向导、厨房顾向、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16字方针,它的读者群中以刚入道不久的职高毕业生、打工仔和小师傅居多,也有一定数量初习烹饪写作的“小笔杆子”。这些人的起点大都较低,渴盼文化知识,渴盼专业技术,渴盼前辈的丰富经验,渴盼这本价廉物美的杂志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上进的台阶。我每月都会收到这些人中许多言辞恳切、充满企盼的“求教信”,因时间有限,确实难以一一回复。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只好通过写稿的方式来传授某些知识,回答某些问题,表述我对他们的关心,以之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尽一点烹饪教师的责任。
  其二,为了它的编务人员。同样众所周知,《烹调知识》的编务人员是一个很敬业、很有艰苦奋斗精神、很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初始是外行,但是肯学习、能钻研,很快就进入到“圈内”来。特别是他们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叫人钦佩。我记得,1983年在太原市财办支持下创办的《烹调知识》,是全国第一家地方性的饮食文化刊物,影响甚大,发行量曾高达数万份;时隔4年,又是太原市财办的19条“门外好汉”,硬是编出了全国第一本《简明中国烹饪辞典》,长达112万余言,一版再版连印数万册。我喜欢这种“拼命三郎”,愿意与其交往,相互学习,从中汲取养分滋补自己。
  其三,为了树立一种健康的刊风。现今国内的饮食文化(含烹饪与餐饮)报刊不下40余种。为了争夺读者,编务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奇”致胜。对这些报刊的长短优劣,本文不想评述,这里只说说《烹调知识》可贵的刊风。1、朴实大方,不哗众取宠,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沾边;2、内容实实在在,文章大多简明扼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物有所值;3、不登花边新闻,不搞有偿专栏,不吹捧名人大家,不发长篇空头议论;4、尊重作者,不自以为是地乱改稿件、乱加编者按;5、提携新人,敢于为普通厨师“立传”,敢于发表小青年的“处女作”,敢于介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菜点,敢于为晋菜鼓呼;6、认真处理剽窃事件,知识性的谬误和错别字相对较少。凡此种种,均是三晋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务实的乡风民习熏陶的结果。在物欲泛滥的今天,这股纯朴敦厚的“西北风”,吹得人浑身通泰,神智清逸。
  其四,为了繁荣中国的烹饪事业。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技艺的创新,需要大师的拼搏,但是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有人去做烹饪基础知识的传播工作,需要有人去关心2 000多万餐饮从业人员中的95 %。现今的情形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很多刊物关注的只是“宝塔尖”,而忽略了“宝塔座”。曾经有人叽笑《烹调知识》上不了“档次”,比那些“超欧美”的豪华型期刊顯得“寒酸”,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惟有普及,方能提高,不打坚实的地基,怎能建成高耸的大厦?《烹调知识》的编务人员能够为此长期坚守自己的阵地,应当嘉奖。我希望,有朝一日评选“中国最佳烹饪期刊”时,评委们能够对它多献一点爱心。
  当然,《烹调知识》杂志也有它的不足。比如说,它的办刊思路比较拘谨,视野不够开扩,版面也不够活泼,作者群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文稿质量应当相应提升,每期至少要有一两篇能够“压卷”的上乘之作。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文化市场中兄弟刊物竞争激烈,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作为一个独立生存在商海大潮中的法人企业,应当多一点商业意识和忧患意识,少一点其他方面的干预,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法则和手段去办刊物,让高素质的作者愿意为它撰稿,让荷包还不太暖和的读者愿意为它掏钱,让当代的中国餐饮文化因它而增添姿色。
其他文献
根据病因、病机及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对26例腓总神经炎病人,采用针刺、推拿、中西药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痊愈率66.7%,总有效率91.7%,值得推广应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都得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谁都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一个“饭”字,何其重要!人们对这个“饭”字又是怎么看的呢?  文字学家认为:饭是煮熟的谷类食物,多指米饭,亦泛指人每天所吃的食物。饭字由“食”、“反”二字组合而成,左边示意,右边表音。认字认半边,不用问先生,中国的方块字,大多可按此方法去认。  营养学家认为:按照传统的观点,一日三餐应是“早吃好,午吃饱
一盘美味可口的佳肴,配上精美的器具,运用合理而独特的装饰手法,可使整盘菜品熠熠生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些与众不同、 精巧美观、惟妙惟肖的盘饰包装也是菜品成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创作途径。  中国菜肴的风格千变万化,争奇斗艳,各具特色的盘饰和造型百花竞放,那体现食物原料的营养价值和本来风味的“原壳原味菜”与巧配外壳、渲染气氛的“配壳增味菜”以及情趣盎然、赏心悦 目的“盘边装潢”与古色古香、各具风姿的
从来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水浇灌的土地上生长的小麦、玉米和杂粮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山西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山西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粮和杂粮调剂。晋北寒冷,人们喜食含热量高的莜麦、玉米、土豆及荞面、黄米、豆类。在晋中,小麦和高粱、玉米、谷子、豆类相杂。晋南盛产小麦,人们以白面为大宗主食。晋东南的主食虽然以小米为主,但山西人爱吃面食,于是小米面饼子又成为流行的时尚。所有这些植物性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