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在科学内涵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
大学生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人际关系和善的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高校招生由公费转向自费以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如贫困生增多、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增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存在着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一个特殊的有知识、有理想的群体,感情比较容易冲动,看问题比较容易理想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因此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非常突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功能,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的需要,使之不能成为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运用,首先要靠人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培养和心身全面发展。
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尽量和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解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讲述时要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能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向式的灌输为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变单调的课堂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从而消除学生的接受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另外,可以组织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比武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以及调节、反馈和提高等环节。
第四,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等优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意识淡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院网站的建立、组织网上的BBS论坛、网上心理咨询、建立聊天室等等,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批驳、批判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的、落后文化,从而促进人的思想的进步。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1.什么是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特征:(1)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依法治校、公平正义的校园;(2)校风优良、诚信友爱、团结合作、乐于创造的校园;(3)安全安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整洁宜人的校园;(4)建设和谐校园,人处在最核心的地位,人的和谐是外在的,人的共进是内在的,因此,和谐校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和谐共进,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机电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坚持学院“三个一切”的办学方针,从学生利益出发,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项目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学院可以定期为各级管理层开办培训班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以增强各级管理层对“和谐”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可以通过法律咨询、聘请法律顾问等途径,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机电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的校园。这就需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来实现。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安排,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的。要实现“人和”,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幅拼图,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块,每一块又都凹凸不平,只有凸起和凹进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和谐校园的创建更有利于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最终成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参考文献
[1]罗兰.和谐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冬.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3]黎宏,邹晓姮.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浅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
[4]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J].职业圈,2007(8).
[5]都达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7(S1).
作者简介:
左石华(1982-),女,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学。
何容(1972-),女,湖南津市人,大学本科,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老师。
左石华何容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在科学内涵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
大学生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人际关系和善的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高校招生由公费转向自费以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如贫困生增多、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增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存在着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一个特殊的有知识、有理想的群体,感情比较容易冲动,看问题比较容易理想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因此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非常突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功能,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的需要,使之不能成为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运用,首先要靠人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培养和心身全面发展。
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尽量和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解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讲述时要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能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向式的灌输为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变单调的课堂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从而消除学生的接受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另外,可以组织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比武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以及调节、反馈和提高等环节。
第四,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等优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意识淡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院网站的建立、组织网上的BBS论坛、网上心理咨询、建立聊天室等等,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批驳、批判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的、落后文化,从而促进人的思想的进步。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1.什么是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特征:(1)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依法治校、公平正义的校园;(2)校风优良、诚信友爱、团结合作、乐于创造的校园;(3)安全安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整洁宜人的校园;(4)建设和谐校园,人处在最核心的地位,人的和谐是外在的,人的共进是内在的,因此,和谐校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和谐共进,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机电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坚持学院“三个一切”的办学方针,从学生利益出发,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项目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学院可以定期为各级管理层开办培训班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以增强各级管理层对“和谐”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可以通过法律咨询、聘请法律顾问等途径,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机电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的校园。这就需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来实现。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安排,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的。要实现“人和”,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幅拼图,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块,每一块又都凹凸不平,只有凸起和凹进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和谐校园的创建更有利于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最终成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参考文献
[1]罗兰.和谐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冬.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3]黎宏,邹晓姮.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浅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
[4]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J].职业圈,2007(8).
[5]都达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7(S1).
作者简介:
左石华(1982-),女,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学。
何容(1972-),女,湖南津市人,大学本科,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老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
大学生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人际关系和善的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高校招生由公费转向自费以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如贫困生增多、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增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存在着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一个特殊的有知识、有理想的群体,感情比较容易冲动,看问题比较容易理想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因此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非常突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功能,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的需要,使之不能成为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运用,首先要靠人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培养和心身全面发展。
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尽量和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解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讲述时要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能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向式的灌输为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变单调的课堂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从而消除学生的接受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另外,可以组织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比武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以及调节、反馈和提高等环节。
第四,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等优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意识淡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院网站的建立、组织网上的BBS论坛、网上心理咨询、建立聊天室等等,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批驳、批判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的、落后文化,从而促进人的思想的进步。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1.什么是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特征:(1)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依法治校、公平正义的校园;(2)校风优良、诚信友爱、团结合作、乐于创造的校园;(3)安全安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整洁宜人的校园;(4)建设和谐校园,人处在最核心的地位,人的和谐是外在的,人的共进是内在的,因此,和谐校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和谐共进,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机电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坚持学院“三个一切”的办学方针,从学生利益出发,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项目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学院可以定期为各级管理层开办培训班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以增强各级管理层对“和谐”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可以通过法律咨询、聘请法律顾问等途径,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机电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的校园。这就需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来实现。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安排,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的。要实现“人和”,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幅拼图,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块,每一块又都凹凸不平,只有凸起和凹进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和谐校园的创建更有利于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最终成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参考文献
[1]罗兰.和谐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冬.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3]黎宏,邹晓姮.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浅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
[4]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J].职业圈,2007(8).
[5]都达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7(S1).
作者简介:
左石华(1982-),女,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学。
何容(1972-),女,湖南津市人,大学本科,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老师。
左石华何容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在科学内涵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
大学生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人际关系和善的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高校招生由公费转向自费以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如贫困生增多、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增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存在着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一个特殊的有知识、有理想的群体,感情比较容易冲动,看问题比较容易理想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因此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非常突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功能,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的需要,使之不能成为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运用,首先要靠人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培养和心身全面发展。
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尽量和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解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讲述时要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能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向式的灌输为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变单调的课堂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从而消除学生的接受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另外,可以组织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技能比武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以及调节、反馈和提高等环节。
第四,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等优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意识淡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院网站的建立、组织网上的BBS论坛、网上心理咨询、建立聊天室等等,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批驳、批判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腐朽的、落后文化,从而促进人的思想的进步。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1.什么是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特征:(1)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依法治校、公平正义的校园;(2)校风优良、诚信友爱、团结合作、乐于创造的校园;(3)安全安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整洁宜人的校园;(4)建设和谐校园,人处在最核心的地位,人的和谐是外在的,人的共进是内在的,因此,和谐校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和谐共进,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机电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坚持学院“三个一切”的办学方针,从学生利益出发,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项目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学院可以定期为各级管理层开办培训班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以增强各级管理层对“和谐”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可以通过法律咨询、聘请法律顾问等途径,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机电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的校园。这就需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来实现。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安排,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的。要实现“人和”,最根本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幅拼图,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块,每一块又都凹凸不平,只有凸起和凹进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和谐校园的创建更有利于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最终成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参考文献
[1]罗兰.和谐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冬.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3]黎宏,邹晓姮.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浅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
[4]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J].职业圈,2007(8).
[5]都达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7(S1).
作者简介:
左石华(1982-),女,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学。
何容(1972-),女,湖南津市人,大学本科,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