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法”教学(Communicative Approach)出现于70年代。随之很快在英语教学接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交际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运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就是要注重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尝试运用“交际法”教授英语语法,从中受益匪浅。现将我们的一些体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结合情景和语言功能进行语法教学
如在讲授“There be”结构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发给A、B两张图画,一个学生持A图,另一个学生持B图,A图和B图上那个个有一间卧室。首先要求每组的两个学生向对方描述自己所持图画中卧室的物品和摆设,在描述的过程中,说谎方可以询问对方图画中的细节。再如。在学习形容词排列顺序的语言点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或阅读一篇有关失物招领的记叙文。然后组织学生扮演失物招领的角色。不同失物的“领取者”在“失物招领处”一一回答“保管员”关于失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询问,再把描述失物特征的形容词纳入一句话里,向“保管员”进行复述,在上述两例中。就是先给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操练,在学生熟悉了某个句型或某一个语言点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归纳,然后再进行巩固化练习。
二、利用自编故事进行语法点的练习
这一练习要求要求编出的故事情节连贯、语句通顺、语气适当。
每个学生至少要说两句话,而且每一句话都要使用某一语法点。
例如,语法点——冠词。
Sa:The young man was born in a smoll town.There was a hill not far from the street.
Sb: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re was a big and short water tower.Many tall pine trees were growing aroungd the tower.
Sc:The forest was his paradise in his childhood.He spent his good time in the ferest.
Sd:One day,he……
以上是学生们变数的故事片断,由于联系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能讲故事写的生动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语言也得到了强化,将冠词用得恰到好处。
三、信息转化
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传递也有多种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将已知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如看图说话,看图写短文,根据副书画草图、填写图表或生产流程图,复述故事、概括大意,解释形体动作,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于当日的语法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被动语态时,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方框,未加任何说明。学生不解其意,这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了信息沟。老师不急于填平这个“信息沟”,而是给学生读一段如何植树的短文,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要求:将栽树的几个步骤图示于黑板上的几个方框内。然后老师在让学生用被动语态复述以上听到的内容。学生又将听到的信息,以图示为线索,变成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样就完成了信息输入、提炼加工、转化、输出的全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的。
再如,教师出Topic进行讨论,题为If I were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what would I do?让学生讲一两句话,练习虚拟句。再出Topic:What shall I do when I grow up?要求学生讲几句话或进行对话练习一般将来时。
在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语言点训练和交际活动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运用交际活动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语言。二是要有效地组织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达到目的性、可靠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师组织交际活动不是简单的做游戏,而是要设计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为他们所熟悉的课题,设计出学生可达到的语言表达能力相适应的交际活动,以激励学生兴致勃勃地运用新学的或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去进行交流。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尝试运用“交际法”教授英语语法,从中受益匪浅。现将我们的一些体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结合情景和语言功能进行语法教学
如在讲授“There be”结构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发给A、B两张图画,一个学生持A图,另一个学生持B图,A图和B图上那个个有一间卧室。首先要求每组的两个学生向对方描述自己所持图画中卧室的物品和摆设,在描述的过程中,说谎方可以询问对方图画中的细节。再如。在学习形容词排列顺序的语言点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或阅读一篇有关失物招领的记叙文。然后组织学生扮演失物招领的角色。不同失物的“领取者”在“失物招领处”一一回答“保管员”关于失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询问,再把描述失物特征的形容词纳入一句话里,向“保管员”进行复述,在上述两例中。就是先给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操练,在学生熟悉了某个句型或某一个语言点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归纳,然后再进行巩固化练习。
二、利用自编故事进行语法点的练习
这一练习要求要求编出的故事情节连贯、语句通顺、语气适当。
每个学生至少要说两句话,而且每一句话都要使用某一语法点。
例如,语法点——冠词。
Sa:The young man was born in a smoll town.There was a hill not far from the street.
Sb: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re was a big and short water tower.Many tall pine trees were growing aroungd the tower.
Sc:The forest was his paradise in his childhood.He spent his good time in the ferest.
Sd:One day,he……
以上是学生们变数的故事片断,由于联系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能讲故事写的生动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语言也得到了强化,将冠词用得恰到好处。
三、信息转化
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传递也有多种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将已知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如看图说话,看图写短文,根据副书画草图、填写图表或生产流程图,复述故事、概括大意,解释形体动作,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于当日的语法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被动语态时,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方框,未加任何说明。学生不解其意,这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了信息沟。老师不急于填平这个“信息沟”,而是给学生读一段如何植树的短文,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要求:将栽树的几个步骤图示于黑板上的几个方框内。然后老师在让学生用被动语态复述以上听到的内容。学生又将听到的信息,以图示为线索,变成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样就完成了信息输入、提炼加工、转化、输出的全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的。
再如,教师出Topic进行讨论,题为If I were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what would I do?让学生讲一两句话,练习虚拟句。再出Topic:What shall I do when I grow up?要求学生讲几句话或进行对话练习一般将来时。
在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语言点训练和交际活动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运用交际活动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语言。二是要有效地组织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达到目的性、可靠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师组织交际活动不是简单的做游戏,而是要设计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为他们所熟悉的课题,设计出学生可达到的语言表达能力相适应的交际活动,以激励学生兴致勃勃地运用新学的或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去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