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回归自然,以自然的生活为本源。这里的“自然”是指以学生的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状态为起点,按照学生的自然的言语智能发展规律,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儿童习作回归自然,就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作文材料的积累,主要靠的是平时生活的用心发现;语言的功夫也在平时的生活,主要靠课外的阅读积累。有了这些平日丰富的积累,写作文时方能“下笔如有神”。
  一、细心观察是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說明观察能力是习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教育莫泊桑:要想文章写得生动,首先要仔细观察。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再好的厨师,没有丰富多样的菜和调料,也做不成一桌令人满意的酒席。所以,我们还得解决好写作的内容,即材料的问题。然而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以后,我尝试让学生观察学校大门口上学或者放学的一个场景,经过调查,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做到当堂完成。其他五分之四的同学,抓耳挠腮,都说上学放学校门口除了人还是人,试想,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下去,怎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怎能写出好的习作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两种促使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做法:
  1.随机记事法
  即身边准备一本记事本,就像夏洛蒂三姐妹一样,走路、课外活动时都带着笔和本子,发现有值得记载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不必当作是习作或日记,只要求用简短的语言记载清楚即可。时间紧迫时,三言两语只需记清时间、地点、事物名称或事件名称。记事本中所记事物,并不一定是作为本周习作使用的材料或内容。有些事物,认为有马上使用的必要,也可以作为当天的日记或习作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有些事物暂时用不上,该用时也可在以后的习作时运用。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这样的训练,一旦成为习惯,对我们的习作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每日一记法
  这种做法,即通常所说的“日记”。日记,就是把一天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当然,一天中可能接触的事物很多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成为日记的内容,我们要加以适当选择,将最值得写的人物、最有价值的事物记载下来。日记,根据习作的需要和水平,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也十分灵活。它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要求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事物记载的过程要求也较为具体、详细、生动。所以,在习作的难度上较记事大得多。一个长期坚持写日记的同学,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而且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训练是促进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二、用心体会是关键
  写文章,要用心感受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虽在,却看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于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源于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大脑,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心入”生活。要有一双洞察力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像林黛玉一样,“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对于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一点轻微的心灵触动……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敞开自己的心扉,及时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感和心灵的波动,因为这些波动都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成为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比如季羡林的《夹竹桃》,想必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看过夹竹桃!面对夹竹桃的花开花落,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沉浸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惊叹中,而季羡林先生头脑中却展现了对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幻想,可以说,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触发作者思维灵感的火花,作者由此而生发开去,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从而写成了这样一篇人所共赞的佳作。
  再如作家陈荒煤笔下的《广玉兰》一文的结尾写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仔细地观察,没有用心的体会,很难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人家怎么写,我也怎么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要把别人的指点化成自己的领悟,才能真正受用。”生搬硬套的东西,写得再好,那只是在描述生活。要想让文章耐读,那需要“我手写我心”。这需要学生不仅会观察生活,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生活,赋予生活以生命,这样的文章自然鲜活。
  三、结语
  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体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回归自然本真的现实。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认识社会的纷繁复杂,不仅拓展了作文实践的空间,养成了多读、勤思、常动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尽显习作生命之原色。
  【作者单位: 涟水县安东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促进
子镜拼接镜面技术是新一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使天文望远镜的口径突破了镜坯材料的限制。针对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子镜支撑调节的核心要求,引入2-PSS/U二自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课程建设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通传统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基于这些新变化,南通地区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策略是在遵循环节的完整性、学用的匹配性、改革的循序渐进性、建设的前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赴企业调查研究,分析并整合南通地区机电专业典型工作岗位;明确培养目标,列出各专门化方向的骨干课程;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形成各专门
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已变得异彩纷呈,但是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表面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根基不稳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一节课下来,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究竟收获多少?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和矫正,将会带来各种隐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笔者就以下几方面略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核心实验太仓促   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主体。一节科学课规定
如何将职业教育培育为终身教育?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集中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待就业群体找工作难,一方面工作岗位找合适的人才难。两难!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多年,估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有学历的人才多,有技能的人才少。根治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子就是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成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  上海闵行区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实现资源共享,
1.直接讲解示范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较复杂的仪器的使用操作,比如:显微镜的使用。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并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必须严格遵守仪器使用规则,否则容易损坏仪器。所以先由老师讲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要求、注意事项,再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就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   2.选择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在简单的仪器操作中。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和过滤实验。先拿
<正>2015年6月4日至6日,江苏省职业学校第六届"宜兴中专杯"啦啦操大赛在宜兴中专成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职业学校的31支代表队参加了三个大类十二个项目的比赛。此次大赛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