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12月恰逢汪道涵先生逝世10周年。追古抚今,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的“汪辜会谈”就是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促成并在新加坡举行的,而今,习马会又在新加坡再度上演。追忆往事,让人倍感历史传承的意义悠远。
1978年,唐树备作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领事部主任,第一次接触来自岛内的台湾同胞。1989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0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1年兼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他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海协会成立,“九二共识”的确立,“汪辜会谈”、“汪辜会晤”,反对李登辉访美、反对“两国论”。
2013年,唐树备曾经口述了汪辜会谈背后的故事。本刊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有删节。
为什么“汪辜会谈”选在新加坡?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资政玉成了“汪辜会谈”。
这要从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说起。杨主席在与李光耀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据我驻新加坡大使馆转达李光耀的通报称,他专程到台湾,将杨主席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一段时间之后,李光耀又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会长辜振甫和汪道涵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我们同意了。
“汪辜会谈”是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行的。作为“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的主谈人,我4月23日就飞赴新加坡,与台湾海基会邱进益副董事长磋商会谈的有关事宜。
但是,两岸开创新的交流局面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这从当时双方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来。
因为举办“汪辜会谈”是我们主动邀请辜先生的,出于礼貌,海协方面建议在辜先生抵达新加坡时,由汪先生到机场接机。但是当时李登辉主张到新加坡谈有一个目的,即,要在国际上体现两岸对等,所以海基会非常强调这一点。海基会方面认为,双方都各自来到新加坡,不必由谁接谁。因此对我们的建议,海基会没有同意。
李光耀资政也想举办一个招待会欢迎两会会长。在北京,新加坡驻华使馆特意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没有异议。但是,我当时就感到台湾方面不一定接受。例如,两会的领导人谁先到谁后到,谁坐在李光耀先生的右边或者左边,恐怕台湾方面都会计较,很难弄得非常妥当。不出所料,台湾方面果真没有同意。这样,细致周到的李光耀先生改成分别会见两会领导人。
4月27日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第一次见面,新加坡方面安排在海皇大厦26层的一个房间。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两位领导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其话题竟是从中国的国粹——京戏谈起。
76岁的辜振甫先生从小就会唱京戏,对京剧研究甚笃,他曾对我说他锻炼身体的秘诀就是一个礼拜唱两次京戏,因为唱京戏可以增加肺活量。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虽然不会唱京戏,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两位老先生显得十分相熟,相谈十几分钟后,新加坡方面请双方下楼到四层会场。为了体现两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别安排双方分别乘坐两部电梯。
那天会场上的热烈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因为两老已经在上面握过手,因此进入谈判会场,他们在谈判桌前落座,准备开始会谈。但记者们希望他们先握手照相。我马上向汪先生转达了记者的意思。汪先生高兴地站起来将手伸向对面的辜先生。当两位先生隔着长方形会议桌相视而笑,相互伸出手——终于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多年来的首次握手。那种经过战乱后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欢的场面,让我有一种“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1993 年汪辜会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左)在新加坡展开两岸会谈。
围在四周的记者们兴奋了,他们使劲地拍啊。两位老先生就面向不同的方向握了四次手。汪老还开玩笑地说“我们当演员了”。自此,汪辜二老开创了两会商谈必先握手之风。
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当天晚上的宴会。在新加坡董宫酒店,汪道涵伉俪宴请辜振甫伉俪。饭店巧妙地将两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中,两会人员在一起出席宴会就是“情同手足”,双方同是“龙族一脉”,今夕是“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合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并祝“兄弟之谊”能“三元及第”、“前程似锦”。
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海基会的朋友兴致勃勃地拿着这张写有“汪道涵伉俪宴请辜振甫伉俪”字样的菜单,请双方代表团的成员签名,留作纪念。大家都在菜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在谈判桌以外非常和气,友善。毕竟大家同属中华民族,都讲中国话,都有同样的爱好:喝白酒、饮茶、吃中国菜。记得大家在一起喝酒时,当年海基会的副秘书长,现在是凤凰电视台主持人的石齐平先生,因为酒量大,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十七瓶”;曾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焦仁和,则获得同名字谐音的“叫人喝”。
不过,“汪辜会谈”也并不总是这般喜气洋洋,而是一波三折。
海基会方面希望海协会同意签一个台商投资保护协议。海协当然赞成保护台商投资的正当权益。事实上,国务院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的法規。但是,如果要由两会签相关协议,两岸双方都应当允许直接投资。而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当时来大陆投资的台商都是间接投资,他们是作为新加坡、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法人来大陆投资的。因此,我要求台湾方面首先要开放直接投资,并且取消对台商投资的许多限制。但由于李登辉实际上并不希望台商来大陆投资,因此海基会不同意开放直接投资和取消各种限制。所以,双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陷入僵局。
1978年,唐树备作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领事部主任,第一次接触来自岛内的台湾同胞。1989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0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1991年兼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他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海协会成立,“九二共识”的确立,“汪辜会谈”、“汪辜会晤”,反对李登辉访美、反对“两国论”。
2013年,唐树备曾经口述了汪辜会谈背后的故事。本刊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有删节。
为什么“汪辜会谈”选在新加坡?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资政玉成了“汪辜会谈”。
这要从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说起。杨主席在与李光耀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据我驻新加坡大使馆转达李光耀的通报称,他专程到台湾,将杨主席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一段时间之后,李光耀又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会长辜振甫和汪道涵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我们同意了。
“汪辜会谈”是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行的。作为“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的主谈人,我4月23日就飞赴新加坡,与台湾海基会邱进益副董事长磋商会谈的有关事宜。
但是,两岸开创新的交流局面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这从当时双方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出来。
因为举办“汪辜会谈”是我们主动邀请辜先生的,出于礼貌,海协方面建议在辜先生抵达新加坡时,由汪先生到机场接机。但是当时李登辉主张到新加坡谈有一个目的,即,要在国际上体现两岸对等,所以海基会非常强调这一点。海基会方面认为,双方都各自来到新加坡,不必由谁接谁。因此对我们的建议,海基会没有同意。
李光耀资政也想举办一个招待会欢迎两会会长。在北京,新加坡驻华使馆特意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没有异议。但是,我当时就感到台湾方面不一定接受。例如,两会的领导人谁先到谁后到,谁坐在李光耀先生的右边或者左边,恐怕台湾方面都会计较,很难弄得非常妥当。不出所料,台湾方面果真没有同意。这样,细致周到的李光耀先生改成分别会见两会领导人。
4月27日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第一次见面,新加坡方面安排在海皇大厦26层的一个房间。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两位领导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其话题竟是从中国的国粹——京戏谈起。
76岁的辜振甫先生从小就会唱京戏,对京剧研究甚笃,他曾对我说他锻炼身体的秘诀就是一个礼拜唱两次京戏,因为唱京戏可以增加肺活量。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虽然不会唱京戏,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两位老先生显得十分相熟,相谈十几分钟后,新加坡方面请双方下楼到四层会场。为了体现两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别安排双方分别乘坐两部电梯。
那天会场上的热烈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因为两老已经在上面握过手,因此进入谈判会场,他们在谈判桌前落座,准备开始会谈。但记者们希望他们先握手照相。我马上向汪先生转达了记者的意思。汪先生高兴地站起来将手伸向对面的辜先生。当两位先生隔着长方形会议桌相视而笑,相互伸出手——终于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多年来的首次握手。那种经过战乱后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欢的场面,让我有一种“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围在四周的记者们兴奋了,他们使劲地拍啊。两位老先生就面向不同的方向握了四次手。汪老还开玩笑地说“我们当演员了”。自此,汪辜二老开创了两会商谈必先握手之风。
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当天晚上的宴会。在新加坡董宫酒店,汪道涵伉俪宴请辜振甫伉俪。饭店巧妙地将两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中,两会人员在一起出席宴会就是“情同手足”,双方同是“龙族一脉”,今夕是“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合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并祝“兄弟之谊”能“三元及第”、“前程似锦”。
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海基会的朋友兴致勃勃地拿着这张写有“汪道涵伉俪宴请辜振甫伉俪”字样的菜单,请双方代表团的成员签名,留作纪念。大家都在菜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在谈判桌以外非常和气,友善。毕竟大家同属中华民族,都讲中国话,都有同样的爱好:喝白酒、饮茶、吃中国菜。记得大家在一起喝酒时,当年海基会的副秘书长,现在是凤凰电视台主持人的石齐平先生,因为酒量大,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十七瓶”;曾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焦仁和,则获得同名字谐音的“叫人喝”。
不过,“汪辜会谈”也并不总是这般喜气洋洋,而是一波三折。
海基会方面希望海协会同意签一个台商投资保护协议。海协当然赞成保护台商投资的正当权益。事实上,国务院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的法規。但是,如果要由两会签相关协议,两岸双方都应当允许直接投资。而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当时来大陆投资的台商都是间接投资,他们是作为新加坡、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法人来大陆投资的。因此,我要求台湾方面首先要开放直接投资,并且取消对台商投资的许多限制。但由于李登辉实际上并不希望台商来大陆投资,因此海基会不同意开放直接投资和取消各种限制。所以,双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