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度缺失。语文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创设问题情境、传授提问方法等方面做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的作用可以说毋庸置疑。
  可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度缺失。回顾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把充满好奇与问题的学生变得没有问题的?缺乏问题意识无疑是阻碍创新的重要性格根源,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示范。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具备很好的问题意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而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是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地提问。有不少老师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书本上借来的,“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把教参奉为圭臬,所提的问题基本由此而来,答案也由此提供,自己只是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久而久之,许多老师就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我认为,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先行一步。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眾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试想,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不了解一些古代文学、文化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都无法进行。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好课内知识,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3.创设语文学习的问题情境,为提出问题营造氛围。
  创设语文学习的问题情境,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忙于给出完整的答案,要耐心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给他们敢于提问的“胆”。教师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应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提问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问受挫时,亲切地鼓励。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微笑,适度的幽默会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问题,消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为提出问题指出路径。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指导学生善问——问到重点处、关键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旧知识关联点、问题同质异形等毛病,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提高“问”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对课文重点、难点处提问,对矛盾处提问,对不懂的语句提出疑问;从发散的角度或求异的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敢问了,也会问了,一旦动起来,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责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支架。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
  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口。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创新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个性化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0例,将其分成非暴露组和
摘 要: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语文教师们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感到困惑:学习时提不起精神,讨论质疑时,思想懒惰,被动接受;品析优美语句时,学生也常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从几个方面作着应景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参加过的公开课的综合分析,提出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教师风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个性风采 乐观自信向上    教师的主
摘 要: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利用作业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值得重视的。作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作业:作品比较、资料搜集与整理、问题探讨,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关键词: 大学古代文学课程 研究型作业 三种类型    在大学阶段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引导不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应当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中。多年来,我从事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研究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留心发掘,改变过去那种把教科书做唯一课程资源的做法,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来丰富语文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