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幼儿身心放松的美好天地,同时,它也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创设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户外环境对于幼儿艺术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十分重视户外场地的开发和利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只关注场地功能性,忽视艺术性或过分追求豪华装修、高档硬件,以成人审美代替幼儿审美来创设环境的现象。在我园“基于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和“利用户外环境资源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双课题背景下,我们根据幼儿园户外场地特点,围绕我园艺术教育特色多次进行讨论和思考,以给幼儿创设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的户外环境為追求目标,从户外整体环境创设、局部环境美化、材料巧投放与破旧环境改造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整体环境创设,让艺术灵魂落地生长
《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控指导手册》写道:“户外活动设施、游戏材料不仅应满足功能要求,还需关注对幼儿的艺术熏陶。艺术化的处理不仅增加游戏场地的美感,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幼儿处于审美萌芽期,对美有着独特而敏锐的感受。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每一种器械,每一份材料无不在向幼儿传达美的意义、表达美的内涵。然而,传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容易陷入模式化的误区,在创设的时候不注意色彩搭配,场地、空间、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创设出的户外环境千篇一律,缺少童趣和美感。费用高昂不说,也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为了将美还给孩子,我们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进行了整体改造。
(一)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创设富有生态美的户外环境

我们考察了幼儿园户外原始环境的优劣条件和主要特点,在综合考量多方因素后,因地制宜对户外环境做整体规划,力求实现功能与审美并重、实用与耐用兼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立体化创设富有生态美的户外环境,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之美的天然条件。比如,我们在改造沙水池过程中,利用碎石创设流动水源的浅河和沙滩;户外场地铺面材质我们更多使用沙石、木头、草地、木桩等自然材料;运动场边上有一个木制的休息长廊,我们就在长廊立柱下种植葡萄、百香果等藤蔓植物,幼儿在长廊下遮荫纳凉的时候,满眼都是青翠的绿意和果实……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围墙栅栏悬挂绿植盆栽,种植爬山虎、炮仗花、紫藤萝等。除了创设种植园,我们还因地制宜地栽种了芒果树、葡萄枝、木瓜树、杨桃树、向日葵、柠檬树、三角梅、山茶花、桂花……多元化、立体化的绿化景观不仅让园所实现“四季有花开,年年有果实,处处有绿意”,而且满足了幼儿对植物探索的愿望,使幼儿畅享自然美,感受自然变化的神奇魅力。
(二)将艺术元素融入景观改造,创设富有人文美的户外环境
除了生态美,在户外环境中呈现人文美也一样重要。因此,我们在创设生态美的户外环境的同时,将艺术家的创作元素也融入景观改造中。
比如,在建设小型景观工程中,我们将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桥·睡莲》搬进了幼儿园,让画面呈现在幼儿眼前。我们搭建了缩小版的小桥与水池,水池里栽着碧绿的睡莲,池水映衬着树木的倒影……每当幼儿从桥上走过或是在水池边观看睡莲时,就仿佛在与大师进行对话,与艺术进行交流,感受这种人文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无形滋养。

再比如,我园有一个露天走廊,我们在上面搭建了玻璃遮雨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玻璃顶棚显得格外耀眼,光和影形成的交织美,促使我们将马蒂斯的剪纸艺术作品元素运用在玻璃顶棚的装饰上,瞬间使得原本单调的顶棚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光影天地。幼儿在晨间运动或日常散步到露天走廊玩耍的时候,就能与这些神奇的影子做游戏,充分体验这个光与影组成的天地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倾听和支持幼儿想法,创设富有童趣美的户外环境
好的环境不是设计师说了算,也不是园长、老师、家长说了算,而是幼儿说了算。在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幼儿对环境的独特感受,倾听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于是,空白的水泥墙、干净的木栈道、弯曲的石子路、整齐的地砖等地方都留下了幼儿们参与创设的痕迹。他们用画笔绘画,用粉笔填涂,用手指拓印……斑斓之处留下的这些也是他们成长的印记。
二、局部环境美化,积累艺术创作素材
除了对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我们也注重对局部环境的美化,让幼儿园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装载美、传达美,无声浸润幼儿的心灵。

我们利用种植园地工程剩余的空心砖装饰种植园,借鉴经典艺术的风格及色彩搭配理念赋予建筑余料新的灵魂。蒙德里安的格子元素、草间弥生的波点元素装饰的空心砖成为种植园的小地标,使绿油油的种植园多了一抹艺术的色彩。幼儿在这些小地标上放置绿植,标注自己的班级属地。这些可爱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幼儿的户外写生作品中,幼儿对它们的喜爱可见一斑。通过这些局部环境的美化,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一点一滴地浸润着幼儿的心灵。
三、材料巧投放,为艺术创作赋能 材料投放是活动实施和幼儿发展的关键。以往的做法中,美工材料多是收纳在教室里,因此,常常出现幼儿困于材料提供的局限,创作愿望无法及时得到满足的现象。幼兒园户外具有场地空旷、环境丰富有趣的特点,幼儿处在户外这种宽敞、自由的环境中更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艺术创作灵感更易被激发。为了支持幼儿的创作愿望,帮助幼儿及时捕捉艺术创作灵感,我们积极在户外投放多种材料,并在材料投放中遵循便于幼儿使用的就近原则。在任何能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的地方投放材料,满足幼儿即时的创作需求。如:大树下放置装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移动柜,让材料触手可得,也便于取放和收纳。我们在户外还开辟了专门的涂鸦区,投放各类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工具。如:写生板、勾线笔、画纸、颜料等。此外,我们特别重视投放便于幼儿涂改和反复利用的材料、工具,如:水毛笔、粉笔、黑板擦、水写布等。
自然材料是幼儿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如:树枝、树叶、石子等。以往的做法是当需要这些自然材料时请家长和幼儿临时收集,既给家长造成负担又未能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本土资源。根据幼儿园绿植覆盖率高的特点,我们在户外的各个角落设置树叶收集站,幼儿在活动中可随手捡拾、收集树叶、树枝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整理和加工就可以成为创作的良好素材,还能为资源再利用出一份力。激发了幼儿变废为宝的创作灵感,同时创造让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为艺术创作赋能。
四、破旧环境改造,让艺术回归生活
户外环境无遮挡,阳光暴晒、雨水侵蚀等因素导致环境、材料、器械等易破损折旧。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园以往的做法是利用假期进行定期维修和养护,对已经无法修补的环境和器械报废换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尝试将有条件让孩子参与改造的户外破损的环境交给对改造感兴趣的孩子们,引导他们观察、讨论,并确定改造方案,就方案的可行性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动手实施。
案例一:裂开的塑胶场
幼儿园的户外塑胶运动场有一条裂缝,虽然基本不影响日常使用,但由于雨水的浸泡和阳光的暴晒,裂缝越来越大,呈现出大块旋涡状和长短不一的裂痕。一次餐后,几个孩子散步经过这片塑胶场,对着裂开的痕迹指指点点,展开讨论。“这是一只蜗牛”“不,我觉得是一个大海螺”“它很像一只大章鱼”“是一只刺猬,背上还有苹果嘞”……听到了孩子们的对话,我们改变了维修方案,将这片裂开的塑胶场交给了大班孩子,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设计成自己喜欢的环境,讲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塑胶场的改造创想开始了,孩子们商量合作着,改造方案也出炉了。之后,孩子们亲手一点一点地改造原来裂开的缝隙。在他们的画笔下,破旧的塑胶地化腐朽为神奇,变化出不同的图形。虽然他们的笔触还很稚拙,但这是独一无二的属于孩子们的艺术。
案例二:马赛克墙
春季雨水多,南风天时墙壁尤其潮湿。这也导致了幼儿园的一面外墙墙砖局部脱落,墙面上出现斑驳的凹痕,格外显眼。因墙面维修是个大工程,不便单独维修、涂饰局部,这个脱落的凹痕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就在这时,大班的老师和孩子们却提出他们要承包这次修补任务。于是,我们决定将这面墙的低矮处由大班孩子来认领、维修。
首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了这面墙。
幼儿:“这面墙好丑啊。”(看来大班的幼儿对于美、丑已经达成了共识。)
教师:“丑在哪儿,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美?”(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欣赏,并说明理由。)
幼儿A:“它坑坑洼洼的,不平整。”
幼儿B:“墙上有很多黄色的水流下来的痕迹,不好看。”
幼儿C:“我觉得墙壁上的脏印很奇怪,就像一只大怪兽。”说到这里,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教师:“那怎样把这面丑墙变美墙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的创作愿望马上被激发出来。
幼儿:“我们可以用一些贴纸贴在上面”“我们可以用颜料把脱落的地方涂白”“我们用树枝把脱落的地方遮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教师:“把你们的改造方案画下来吧,画好以后可以轮流上来给大家介绍,我们评评看谁的方案最好。”就这样,孩子们展开了他们的设计。
设计方案、推选最佳方案、寻找材料、分头行动,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改造完成这面墙后,他们还精心地为这面墙取了名字?马赛克墙。
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纯真的想法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当我们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支持和肯定,他们的表现便会让人惊艳。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幼儿们来说,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才是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最大肯定。破旧的环境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改造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了幼儿园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好的环境就像一位好老师,其浸润作用不言而喻。在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做有审美感知的有心人,充分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让环境和每一份材料与幼儿产生对话,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并有能力创造美。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硬件,我们的环境一样可以很优质。